石家庄市中医院 刘际石
通常说的中风就是脑卒中,是中医对脑血管病的统称,以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不利等为主要主症,是我国成人致残、致死的首位病因,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复发率、经济负担五大特点。在我国现有1700多万中风患者中,大约3/4的人遗留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或生活自理能力困难。
绝处逢生,康复是中风后留有功能障碍患者的光明之路,不仅可以减轻残障,甚至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调查显示:中风患者缺乏康复指导是致残的重要原因。中风,就是人体的“总司令部”出现问题,不能指挥我们的视觉、触觉和声音的感知,运动、言语、吞咽、情绪的精细控制,造成身体某些功能罢工,比如一侧肢体活动受限、麻木肿胀、说话不清或是不利索。出现中风后,很多患者或是家属会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恢复功能,但其中有很多误区,看看你踩中几个?
误区1:认为康复很简单,自己就可以做
很多人认为康复就是按摩、锻炼,自己做没有什么问题,这种认识是很有局限性的。科学的康复训练必须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并制定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案,再由专业人员具体操作下,一步一步地进行康复训练,精确到每一组动作,关节活动到什么角度,乃至具体到每一块肌肉的训练。
盲目的训练不仅不能帮助患者尽早康复,还可能会造成更糟糕的后果,如有些患者常常上肢屈肌张力较高,严重的会呈挛缩状态(手臂前内屈曲不能伸直),但他们不懂康复知识,本应该锻炼手臂的伸展功能,加强伸肌或是外旋肌的训练时,却一味的练习握力、拉力,殊不知这样更加会强化屈肌,加重手臂的病态姿势,造成功能障碍。因此,康复训练不可自作主张盲目进行,需按照医生及治疗师的指导来做。
误区2:康复不宜尽早开始,可以回家静养后开始
很多人认为,中风患者来到医院,输上液、吃上药就万事大吉了,等回头出院了再慢慢康复。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因为中风患者仅有药物治疗是不能达到理想状态的,还需要及时早期的康复训练,才可能使患有肢体瘫痪、认知、言语、吞咽障碍的患者尽早恢复,更好康复。
很多人都因为这种观念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机(发病三个月内),贻误治疗时间。有研究资料显示,如果中风患者在1个月内就开始康复治疗训练,其功能障碍的恢复达到生活自理者平均只需86天,而1个月以后才开始康复,则需要百天以上,甚至效果有时不能满意。若功能恢复得越好,肩关节半脱位、足内翻、足下垂等合并症也会越少。事实上不论脑梗死还是出血的患者,只要病情平稳不再进展,即可尽早介入康复治疗,训练量循序渐进。
误区3:错误的训练会造成或加重关节损伤
如果方法错误,康复训练会不会在现有的旧损伤基础上形成新损伤,应该说这种担心是对的。例如,在康复训练时,如果动作不正确或是方法不正确,很可能会使关节面受力不均匀,造成关节面的过度磨损,使患者局部关节进展为创伤性关节炎。可能常伴随的出现不良症状有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导致患者关节功能障碍,不仅影响康复,还会使其生活质量降低。因此,要找到正规的康复医师、专业的康复治疗师、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上面的这些问题。
误区4:越早下地走路,就会越快越好恢复
尽快的恢复行走能力,改善运动功能障碍是大多数患者及家属最为急迫的期望。常见很多患者直接下地走或是被家属架着拖着训练行走,这样做是不对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造成踝、膝、髋关节的损伤,甚至是异位骨化的产生。一旦出现这些情况,造成患者走路时身子歪斜,腿像个钟摆式画圈,再想纠正就会事倍功半,严重的还会打击患者自信心。
那么什么时候下地?怎么站立、如何行走?是否还需要借助辅助工具?怎样正确的训练步态……所以,中风患者的康复训练需要循序渐进,在患肢可以承受自身重量的1/3,有一定的平衡协调能力时,最好是在康复师的指导下,患者才可以下地进行训练,恢复行走能力。
误区5:痉挛很简单,使劲拉开就好了
中风后,许多患者都会发生痉挛的症状,也就是肌张力高的情况,如果不改善痉挛,最终会导致病人残废。痉挛的治疗需要从发病早期开始识别和处理,处理原则应该是阶梯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的功能。首先,肌张力增高在放松牵拉手法上是有一定技巧的,需要对每块肌肉及每个关节活动范围、方向和作用有专业的知识,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抗痉挛肢位、痉挛肌肉缓慢牵伸等以缓解肢体的张力过高;其次还有药物辅助、冲击波等理疗,需要专业人士干预。
综上所述,科学的康复训练是越早越好,还一定要循序渐进,切记欲速则不达。无论病情多严重,贵在坚持,争取早期康复都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