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中医院急诊科 赵秋芳
春节假期里,中国台湾艺人徐熙媛(大S)的去世引发了人们对“流感”的大规模讨论。
从古代的“瘟疫”到现代的季节性流感,流感,这个看似平常却极具影响力的疾病,其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
什么是流感?
我们常说的流感,大多是指由甲型或乙型季节性流感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人们通过咳嗽、喷嚏或说话等方式吸入了带有流感病毒的呼吸道分泌物气溶胶。流行性感冒感染的特征是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症状,如大量流涕、咳嗽、发热、畏寒、头痛和肌痛。通常发生在冬季。可在局部社区暴发、流行性播散或大流行。小小的“咳嗽、发热”症状,是“小病”也是“大病”。
流感的全球大流行
16世纪的爆发:1557年的流感大流行被认为是有历史考证的第一次全球性流感爆发,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
19世纪的频繁爆发:19世纪,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全球贸易的增加,流感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例如,1837年柏林地区的流感疫情导致了大量人员死亡。
西班牙流感:1918年至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流感大流行之一,造成约5000万人死亡。这场流感起源于美国堪萨斯州的福斯顿军营,由参战的美军带到欧洲战场,随后迅速蔓延至全球。
亚洲流感:1957年的亚洲流感大流行起源于中国贵州省西部,随后迅速传播至全球,发病率在15%~30%左右。
香港流感:1968年的香港流感大流行导致约100万人死亡,主要影响了年轻人和儿童。什么样的人群容易得流感呢?
人群普遍易感。但是,年龄≥65岁和6个月-5岁的儿童、有慢性心血管或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血红蛋白病、免疫功能受损、慢性肾脏病(CKD)、妊娠、高风险人群的照护者和家庭密切接触者、医务工作者等属于高危人群。
流感的危害
流感如果不及时救治,或者毒株毒力较强,可以导致严重且复杂的并发症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并发症包括中耳炎和细菌性鼻窦炎。下呼吸道感染的并发症包括原发性病毒性肺炎和继发性细菌性肺炎,急性流感患者症状不改善反而加重需要高度怀疑。可见高热,呼吸困难,甚至紫绀。大多发生在高危人群,如合并慢性病。这些并发症可能需要更多的支持治疗,因此经常需要住院,给予抗生素和/或抗病毒治疗。住院率最高的是婴幼儿、≥65 岁的患者和合并慢性疾病的患者。超过 90% 的流行性感冒相关死亡发生于≥65岁的患者。其他并发症包括横纹肌溶解症,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
流感如何治疗?
当有抗病毒治疗指征时,最好应在疑似或实验室确诊流感的最初 48 小时内进行治疗。药物包括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扎那米韦、奥司他韦和帕拉米韦),这种抑制剂可对甲型和乙型流感均有抗病毒活性。玛巴洛沙韦是一种聚合酶酸性内切酶抑制剂,具有抗甲型和乙型流感的作用。药物的正确使用最好就医后遵医嘱执行。
流感如何预防?
个人行为预防:例如洗手、戴口罩、保持身体距离和限制旅行等。
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每年都会推荐适合下一季节的流感疫苗,以保护人们免受流感病毒的感染。
我们建议流行性感冒患者避免与未感染者密切接触,以预防经呼吸道分泌物传播,从而限制病毒在社区内的传播。
中医讲,精神状态能影响内环境的协调平衡,故能影响发病。精神状态好,情志舒畅,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旺盛,则正气强盛,邪气难以入侵,或虽受邪也易祛除。其防治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包括养生以增强正气;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防止传变,疾病是不断发展的,流感是“小病”,也是“大病”,我们要早期识别,就医,避免疾病的深化与恶化,让健康永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