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氨酶升高≠肝癌!如何看懂肝功能报告

2025-6-18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王淑彬

       在体检或疾病检查中,拿到肝功能报告时,很多人看到转氨酶数值升高就心惊胆战,甚至直接联想到肝癌。事实上,转氨酶升高是肝脏发出的“警报”,但并不等同于患上肝癌。

肝功能报告中的关键指标

       肝功能检查包含多项指标,其中与判断肝脏健康状况紧密相关的主要有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凝血功能指标等。

       转氨酶:主要包括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它们广泛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受损时,转氨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清中的转氨酶水平升高,因此常被视为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

       胆红素:胆红素分为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是二者之和。胆红素升高通常表明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或排泄出现问题,可能引发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加深。

       白蛋白:由肝脏合成,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营养物质等。肝脏病变严重时,白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导致血液中白蛋白水平降低,可能出现腹水、水肿等症状。

       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肝脏是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场所,当肝脏功能严重受损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凝血功能出现异常,患者可能有出血倾向。

       很多人发现转氨酶升高就过度恐慌,实际上,转氨酶升高原因复杂,不一定是肝癌。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等,都可能导致肝细胞受损。

几种肝病的区别与联系

       肝炎:肝脏的“炎症反应” 肝炎是肝脏的炎症性疾病,病因多样,除病毒感染外,自身免疫紊乱、药物毒性等也可致病。急性肝炎患者症状较为明显,如乏力、食欲差、肝区疼痛、黄疸等;慢性肝炎早期症状隐匿,可能仅表现为轻度乏力、腹胀,部分患者转氨酶呈反复轻度升高状态。若能及时治疗,去除病因,大多数急性肝炎患者可治愈,部分慢性肝炎患者通过规范治疗也能控制病情发展。但如果肝炎长期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就可能逐渐进展为肝硬化。

       肝硬化:肝脏的“瘢痕化”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的晚期阶段,肝脏在长期炎症刺激下,正常肝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肝功能报告中,除转氨酶升高外,白蛋白水平会下降,凝血功能出现异常,胆红素也可能升高。患者可能出现腹水、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并发症,严重时会危及生命。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可见肝脏表面不光滑、实质回声增粗等特征。 

       肝癌:肝脏的“恶性肿瘤” 肝癌分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又以肝细胞癌最为常见,与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黄曲霉毒素暴露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肝癌患者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肝区疼痛、腹胀、消瘦、黄疸等症状。在肝功能报告中,除了可能有转氨酶、胆红素异常外,甲胎蛋白(AFP)是肝癌诊断的重要肿瘤标志物,约60%-70%的肝癌患者AFP会明显升高。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