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患者护理中的常见误区

2025-6-29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李芸

误区一:过度保暖或“捂汗退烧”

       错误做法 许多家长认为发热时需多穿衣物、盖厚被子“捂汗”,通过出汗带走热量。实际上,过度包裹会阻碍散热,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严重时可能引发高热惊厥或脱水。尤其是儿童,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捂汗可能造成缺氧、代谢紊乱等后果。

       正确应对 保持适度散热:在无冷风直吹的环境下,适当减少衣物和被褥,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调节环境温度:夏季可开空调至26℃左右,冬季保持室温18-22℃,避免温差过大。物理降温辅助:用温水(32-34℃)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通过蒸发散热。

误区二:滥用退烧药或重复用药

       错误做法 部分患者一发热即服用退烧药,甚至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或频繁缩短用药间隔(如每2小时用药一次)。过量用药可能导致肝肾损伤、大汗虚脱,甚至掩盖病情。

       正确应对 明确用药指征:成人及儿童体温≥38.5℃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可遵医嘱服用退烧药。规范用药剂量:按说明书或医生建议控制药量,儿童需根据体重计算,避免成人药物减量使用。间隔时间把控:同类药物至少间隔4-6小时使用,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误区三:错误使用酒精或冷水擦浴


        错误做法 部分家庭用高浓度酒精(如95%医用酒精)或冷水擦拭身体,试图快速降温。酒精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引发中毒,冷水刺激则会导致血管收缩、寒战加剧,反而不利于散热。


       正确应对 选择安全擦拭液:推荐32-34℃温水或稀释至30%以下的酒精(仅限成人)。重点擦拭部位:大血管丰富的区域(如颈部、腋窝、腘窝),避开胸口、腹部等敏感部位。慎用冰袋:冰袋可能导致局部冻伤,可用毛巾包裹后置于额头或腋下。

误区四:忽视补液与营养支持

       错误做法 发热时因出汗增多易脱水,但部分患者仅关注退烧,忽视饮水;或误以为需“大补”高蛋白食物,加重胃肠负担。

       正确应对 少量多次补水:成人每日饮水量建议2000-3000毫升,幼儿按体重计算(约100-150毫升/千克),可选用口服补液盐(ORS)。清淡易消化饮食:发热期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如粥、汤面),避免油腻、辛辣食物。恢复期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如鸡蛋羹、鱼肉)。电解质平衡:腹泻或大量出汗者可补充含钾、钠的饮品(如淡盐水、椰子水)。

误区五:盲目使用抗生素或激素

       错误做法 部分患者将抗生素视为“退烧万能药”,甚至要求医生开具激素(如地塞米松)快速退热。滥用抗生素可能破坏菌群平衡,激素则可能掩盖病情、诱发感染。

       正确应对 明确病因:细菌感染需使用抗生素,病毒感染(如流感)则以抗病毒治疗为主。拒绝激素滥用:激素仅适用于特定疾病(如严重过敏、哮喘急性发作),普通发热不建议使用。及时就医检查:若发热超过3天或伴随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症状,需完善血常规、病原学检测等。

科学护理的核心原则

       动态监测 每4小时测量体温,观察精神状态、呼吸频率等。儿童出现囟门膨隆、抽搐需立即就医。  

       心理安抚 焦虑情绪可能加重不适,可通过聊天、听音乐缓解紧张感。  

       环境管理 保持空气流通,湿度控制在50%-60%,避免直吹冷风。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