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学问大!高血压患者用药五大误区

2025-7-15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  马秋亚

       高血压是现代生活中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疾病,我国高血压患者高达2.45亿,但治疗率只有30.5%,控制率仅为11.2%。这一现状与许多患者对高血压用药存在误区密切相关。

误区一:凭感觉估计血压高低

       很多人认为只要没有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血压就一定正常,无需服药。然而,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是没有症状的,即使血压明显升高,患者也可能因为长期患病而适应了较高的血压水平,毫无察觉。事实上,没有症状的高血压同样会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慢性损害,增加脑出血、脑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因此,高血压患者不能凭感觉判断血压高低,而应定期测量血压,以实际数值为依据进行治疗。

误区二:血压正常就停药

       一些患者在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水平,便认为高血压已经治愈,自行停药。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且危险的。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通常需要长期甚至终生管理。血压降至正常是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停药后血压往往会反弹,导致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更为严重。因此,患者即使血压正常,也应在医生指导下继续服药,以保持血压稳定。

误区三:不愿意过早服降压药

       很多年轻患者被诊断为高血压后,担心降压药会产生“耐药性”,认为现在症状不重,早用药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降压药不会像抗生素那样产生耐药性。血压控制得越早,越能有效预防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除非早期轻度高血压患者通过严格坚持健康生活方式能够使血压达标,否则其他患者越早开始药物治疗,获益越大。

误区四:降压药伤肾

       部分患者认为降压药会损害肾脏,从而拒绝用药。实际上,伤肾的是高血压本身,而不是降压药。所有降压药物都可能有一些副作用,但这些副作用远小于高血压本身对身体的损害。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降压药,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而且,一些降压药如“普利”类和“沙坦”类药物,还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适用于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

误区五:降压速度越快越好

       有些患者希望血压能够迅速降至正常水平,认为降压速度越快越好。然而,过快降压可能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灌注不足,引发头晕、乏力、心绞痛甚至脑梗死等不良后果。降压治疗应遵循缓慢、平稳的原则,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应在4周内或12周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长效降压药通常需要1-2周才能达到最大和稳定的降压作用,患者不要急于更换降压药品种。

       除了以上5大误区,高血压患者如单纯依靠药物而忽视生活方式改善、自行购药服用、迷信保健品或保健仪器的降压作用等,都可能影响高血压的治疗效果,甚至加重病情。

高血压患者除了用药外,还需要注意饮食方面的调整

       减少盐的摄入 每日摄入量不超过5克。少用盐、酱油、味精等高钠调味品;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咸菜、咸鱼、咸蛋等;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它们富含钾元素,有助于平衡钠盐的摄入。

       控制脂肪摄入 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尽量少吃动物脂肪、油炸食品、奶油制品、糕点等,这些食物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