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三伏天,中医顺天时“治未病”

2025-8-5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石家庄市中医院常驻专家  苏全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藏神志,与夏季阳气相通应,此时节正是“顺天时以养心神、调血脉”的关键期。从“春夏养阳”的整体观到“省苦增辛”的饮食智慧,传统医学对夏季养生的认识,与现代医学视角下的心血管养护理念不谋而合,共同构建起科学的夏日护心体系。需警惕的是,当暑热、湿度与不良生活习惯交织,夏季也悄然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季”。
 
夏季护心的“黄金法则”

       补水有讲究:少量多次,拒绝“暴饮” 1、定时补水:除了口渴时饮水,应养成“每小时饮水100-150毫升”的习惯,晨起、睡前各饮200毫升温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2、优选饮品:淡盐水(少量盐分补充出汗流失的电解质)、绿豆汤(清热解暑)、荷叶茶(利湿降脂)是夏季理想饮品,避免含糖饮料及酒精饮品。3、警惕“隐形脱水”:尿液颜色深黄、皮肤弹性下降、头晕乏力等是脱水信号,需及时补水。 

       饮食调理:中医“省苦增辛”原则 根据唐代孙思邈“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的养生理论: 1、减苦味:苦瓜、苦菊等苦味食物虽能清热,但过食会助心火、伤肺气,建议每日不超过100克。2、增辛味:葱、姜、蒜等辛味食物可发散阳气、通经活络,例如早餐吃几片生姜,能促进血液循环(胃溃疡患者慎用)。3、食疗方推荐有,荷叶粥:荷叶1张与大米同煮,可消暑化湿、降低血脂;山楂酸梅汤:山楂15克、酸梅10克煮水,加适量白糖(糖尿病患者慎用),能活血化瘀、调节血压。 

       起居与运动:顺应天时,张弛有度 1、睡眠管理:遵循“夜卧早起”原则,23点前入睡,中午午睡30分钟(研究显示午睡可使心梗风险降低35%),避免趴着睡或坐着睡,以防压迫心脏。2、空调使用:室内温度设定在 26-28℃,与室外温差不超过 5℃,进出空调屋时先在门口停留片刻,让身体适应温差。3、运动指南:选择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段,以太极拳、散步、游泳等低强度运动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如长跑、篮球)。运动后忌用冷饮降温,温淡盐水是最佳饮品,且运动时需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

       情绪与药物:双管齐下 情志调节:通过冥想、听轻音乐、种植花草等方式“静心”,中医认为“心主神”,心态平和可使血压波动幅度减少10-15mmHg;规范用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切勿因夏季血压轻度下降而自行停药。如需调整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是阿司匹林、他汀类等预防血栓的药物,擅自停药可能增加心梗风险。 

       警惕“非典型”心梗信号 夏季心梗易被误认为“中暑”或“上火”,需警惕以下非典型症状:1、持续咽痛、牙痛(因心脏神经与喉咙神经受同一节段脊神经支配);2、上腹部隐痛、恶心呕吐(易被误诊为胃肠炎);3、莫名乏力、胸闷气短(尤其是老年人)。若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静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拨打急救电话,切勿拖延。 
 
夏季养生的“治未病”智慧 

       《黄帝内经》提到夏季养生重在“养长”——顺应阳气升发之势,同时顾护心阴。除饮食起居调节外,可尝试: 

       穴位按摩 按压内关穴(腕横纹上3指)、神门穴(腕横纹尺侧端),每次10-15分钟,可宁心安神、缓解心悸。 

       药茶调理 黄芪10克+茉莉花0.5克,用85℃开水冲泡,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适合气虚乏力者)。 

       夏季对心血管系统而言,既是“养阳固本“的机遇期,也是 “危机四伏“的挑战季。唯有洞悉其双向特性,在享受阳光馈赠的同时筑牢护“心”屏障,才能让心脏在寒热交替中保持稳态,将身体阳气调动起来,为秋冬健康打下“健康伏笔“。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