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人民医院 刘静芳
每年5月至9月,儿童烧伤进入高发期。有医院数据显示,仅4小时接诊了9名烫伤患儿,其中3名需住院治疗。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背后,暴露出家庭环境中潜藏的五大安全隐患。
隐患一:厨房里的“隐形陷阱”
厨房是儿童烧伤的重灾区。家长抱着孩子做饭时,热油飞溅风险激增;锅具把手朝外摆放,孩子踮脚就能触碰;热汤锅放置在桌子边缘,孩子拉扯桌布即可掀翻。更需警惕的是,微波炉加热奶瓶可能造成奶液温度失控,湖南曾有奶奶因端不稳开水锅导致孙子全身烫伤的悲剧。
预防措施:安装厨房安全门栏,将孩子隔离在烹饪区外;锅具把手转向灶台内侧,热汤锅放置在炉灶后部;使用微波炉加热液体时,先倒入敞口容器静置降温;定期检查煤气软管,推荐使用金属波纹管替代橡胶管。
隐患二:餐桌上的“甜蜜陷阱”
餐桌安全常被忽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显示,68%的餐桌烫伤与桌布使用相关。孩子拉扯桌布导致热汤倾覆的案例屡见不鲜。此外,热饮放置位置不当也暗藏危机。
预防措施:彻底摒弃桌布使用,改用防滑硅胶垫;热饮热汤放置在餐桌中央,使用餐具放置垫;端热汤时采用“贴身端法”,手臂紧贴身体减少晃动;培养孩子“伸手前询问”习惯,建立餐桌安全规则。
隐患三:浴室里的“温柔陷阱”
洗澡水温调节不当也是重要隐患。家长习惯先放热水再兑冷水,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跌入浴盆。
预防措施:热水器温度设定不超过49℃,安装恒温混水阀;采用“三步放水法”:先放冷水→再兑热水→最后用手腕测试;浴室铺设防滑地垫,墙面安装安全扶手;3岁以下儿童洗澡时,家长全程“触碰式监护”。
隐患四:取暖设备的“温暖陷阱”
冬季明火取暖设备威胁巨大。煤炉、炭火周边玩耍的孩子,跌倒后可能直接接触高温炉体。即便火源熄灭,残留的一氧化碳仍可能导致中毒毁容。
预防措施:淘汰“小太阳”等开放式取暖设备,改用油汀式电暖器;电热毯使用不超过2小时,睡前设置定时关闭;暖宝宝等发热贴剂不可直接接触皮肤,需隔衣使用;建立“取暖设备30厘米安全圈”,禁止孩子进入。
隐患五:插座的“电流陷阱”
儿童电击伤多与插座相关。充电中的电动车、裸露的插座成为主要危险源。家用洁厕剂、消毒水等化学物品若未妥善存放,孩子误触后可能造成化学灼伤。
预防措施:安装带保护门的插座,定期检查弹簧片弹性;电源线使用理线器固定,避免拖地形成“绊马索”;建立“电器检修日”,每月检查电线绝缘层完整性;开展“触电模拟体验”,用电池+小灯泡演示电流原理。
构建家庭安全防护网
预防烧伤需从环境改造与行为教育双管齐下。空间隔离:使用防烫隔热垫,电线收纳进防护管;温度管控:建立“冲脱泡盖送”急救流程卡;物品管理:热饮放置在高处柜顶,使用带锁扣的保温壶;行为规范:制定“厨房禁入令”,开展家庭安全演练;应急准备:常备急救箱,安装烟雾报警器。
当烧伤不可避免时,家长需牢记五字急救法:立即“冲”凉水20分钟,小心“脱”去衣物,持续“泡”在冷水中,用洁净纱布“盖”住伤口,及时“送”医治疗。切勿使用牙膏、酱油等民间偏方,这些可能加重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