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使用不当伤听力,科学护耳这样做

2025-8-22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王朝艳

       当下,耳机已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随身装备。然而,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12-35岁人群中约11亿人正面临永久性听力损伤风险,其中过度使用音频设备是主要诱因之一。听力损伤往往具有不可逆性,了解耳机对听力的影响机制并掌握科学护耳方法,对保护听觉健康至关重要。

       耳朵作为精密的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内耳中的耳蜗含有约1.5万个毛细胞,这些纤细的感觉细胞能将声波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当声音超过安全分贝时,毛细胞会因过度振动而受损。正常交谈声音约为60分贝,地铁环境噪声可达85分贝,而耳机音量若超过85分贝,持续使用1小时就可能造成毛细胞损伤。更危险的是,毛细胞属于不可再生细胞,一旦严重受损将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

       不同类型的耳机对听力的影响存在差异。入耳式耳机因直接插入耳道,声音传播距离短且密封性强,同等音量下对耳蜗的刺激强度比头戴式耳机高5-10分贝。降噪耳机虽能通过主动降噪技术降低环境噪声,帮助用户在嘈杂环境中使用较低音量,但部分用户会错误地认为降噪耳机能“保护听力”而长期高音量使用,反而增加损伤风险。

       科学使用耳机需遵循“60-6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在嘈杂环境中,应优先选择降噪功能良好的耳机,避免为盖过噪声而盲目调高音量。通勤族可将耳机音量控制在能听清内容即可,无需追求“沉浸式体验”;学生党在学习时使用耳机,建议每 40分钟休息5分钟,让耳朵得到充分放松。

       选择合适的耳机也能有效降低听力损伤风险。耳道敏感者可选择半入耳式或头戴式耳机,减少对耳道皮肤的压迫和刺激;运动时应选用耳挂式或骨传导耳机,避免因汗水渗入或耳机脱落而频繁调整音量。购买耳机时,优先选择具备音量限制功能的型号,部分品牌还推出了儿童专用耳机,能自动将最大音量控制在85分贝以下,为听力脆弱人群提供额外保护。

       除了控制耳机使用,日常护耳还需注意多方面细节。长期处于噪声环境(如建筑工地、KTV等)时,应佩戴专业耳塞,减少环境噪声对听力的慢性损伤。洗澡或游泳时要做好耳朵防护,避免耳道进水引发感染;用耳机前清洁耳塞,定期消毒耳机外壳,能降低耳部感染风险。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吸烟会影响耳部血液循环,加剧听力衰退;均衡饮食补充维生素 B族和锌元素,有助于维持毛细胞功能。

       听力损伤的早期信号往往容易被忽视,当出现以下症状时需提高警惕。常感觉耳内嗡嗡作响(耳鸣)、在嘈杂环境中听不清他人对话、需要反复调高电视或耳机音量……这些可能是听力受损的预警信号,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听力检测。目前临床常用的纯音测听检查能准确评估听力阈值,能早期发现高频听力下降,为干预治疗争取时间。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