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中医养生之道

2025-9-6

石家庄市中医院  韩杰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往往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有关。心主血脉,主神明,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当情志不畅、饮食失宜或过度劳累时,都会影响心的功能,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此外,中医还将心血管疾病归为“心悸”“胸痹”“心痛”等范畴,认为其核心病机在于血脉痹阻,心失所养。

中医养生之道的核心原则

       中医养生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进行预防,以及“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养生之道的核心在于综合调理身心,平衡阴阳五行,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调节情志 情志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情志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进而影响心血管健康。因此,养心护血管的首要任务是调节情志,保持心态平和。患者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太极拳等方法来平复情绪,缓解压力。同时,培养兴趣爱好,如读书、旅游、园艺等,也有助于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悦。

       合理饮食 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原则,保证食物的多样性,摄取充足的营养。适量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坚果、深海鱼等,有助于降低血脂,保护心血管。同时,限制盐、糖、油的摄入,降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避免暴饮暴食,定时定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适量运动 运动可以调和气血,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前后要做好热身和拉伸运动,避免运动损伤。坚持运动,每周至少进行3-5次。

       充足睡眠 中医认为,夜间是人体阴气盛、阳气衰的时候,正是养心的最佳时机。心血管疾病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每天7-9小时,有助于心脏的恢复与修复,进一步促进心血管健康。避免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按摩与针灸 按摩和针灸是中医养生中的重要方法。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来调节气血,进而达到保健与治疗的效果。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以尝试定期进行全身按摩或针灸治疗,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疲劳,有利于心血管健康。常用的穴位包括内关穴、膻中穴、心俞穴等,这些穴位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振奋心阳等功效。

       中药调理 中医药在调节心血管健康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中医会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丹参、茯苓、川芎等具有活血化瘀、降血脂、扩张血管等功效的中药,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但请注意,中药调理需在专业中医指导下进行。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