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症状区分腰肌劳损和腰椎间盘突出

2025-9-26

河北省人民医院  翟金帅

       腰肌劳损和腰椎间盘突出两者都以“腰腿痛”为主诉,却属不同疾病,治疗方式天差地别——误把腰突当劳损养会延误治疗,把劳损当腰突治则白费功夫。

       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筋膜的慢性损伤,好比“绳子磨破皮”;腰椎间盘突出是腰椎间“缓冲垫”(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相当于“垫子挤出来压到电线”。本质不同,症状差异显著。

       第一个区分点是疼痛特点 腰肌劳损的疼痛集中在腰背部,位置表浅,多为“肌肉发紧、酸痛”,比如弯腰久了直身时,腰上像“被拽着疼”,按摩捶打后会缓解。疼痛呈“弥漫性”,无固定压痛点,休息半小时到一小时后减轻,但久坐、弯腰等姿势会让疼痛反复,类似肌肉过度劳累的“抗议”。

       腰椎间盘突出的疼痛更复杂。除腰痛,常伴随“下肢放射痛”——从腰部顺臀部、大腿后侧,一直痛到小腿或脚尖,像有“筋从腰扯到腿”。疼痛多为“刺痛、电击痛”,位置固定,按压腰部特定部位(脊柱两侧2-3厘米处)会加剧,还可能牵连腿部。更关键的是,休息后缓解不明显,咳嗽、打喷嚏、弯腰捡东西时反而加重——这些动作会增加腹腔压力,进一步挤压椎间盘、刺激神经。

       第二个区分点是伴随症状 这是判断神经是否受压的关键。腰肌劳损作为 “软组织问题”,不影响神经功能,患者仅腰背部酸痛、僵硬,无下肢麻木、无力等情况:摸小腿、脚尖时感觉正常,走路有力,仅弯腰转身时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若压迫神经,会出现“神经症状”:最常见下肢麻木,如小腿外侧、脚尖“发麻、过电”;严重时下肢无力,走路“使不上劲”,甚至无法踮脚尖、抬脚跟;少数人会有排尿困难、大便失禁等急症,需立即就医。此外,医生检查时,腰突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多呈阳性——平躺伸直抬腿,60度内出现腰或腿痛,大概率是腰突。

       第三个区分点是诱发因素与发病人群 可从“源头”初步判断。腰肌劳损的核心诱因是“长期姿势不良”或“反复肌肉劳损”,如久坐、久站、弯腰干活,或突然搬重物、剧烈运动后肌肉拉伤未恢复。高发人群包括上班族、司机、家务劳动者、体力劳动者等,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尤其长期保持同一姿势者——比如办公室职员久坐8小时,腰部肌肉持续紧张,易致慢性劳损。

       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诱因是“腰椎退变”和“急性外伤”。年龄增长使椎间盘老化、脱水、弹性变差,像“用久的海绵”,稍受外力就易突出。高发人群为30-50岁中年人,以及长期重体力劳动者、剧烈运动者(如篮球、举重)或有腰椎外伤史者——比如男性从事建筑工作,频繁弯腰扛重物,椎间盘长期受压易突出;年轻人突然搬重物或运动时腰部受撞击,也可能引发急性突出。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