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第二医院 李兴
骨折并非只发生在剧烈运动或意外事故中,很多看似平常的日常动作,都可能成为“隐形杀手”。据我国骨科临床数据显示,每年约有3000万例骨折患者,其中60%与不当日常行为相关,尤其老人、儿童和久坐人群风险更高。
居家场景:这些行为藏风险
居家是骨折高发场景,不少人因忽视细节埋下隐患。比如登高取物时,踩着椅子、纸箱“踮脚够物”,身体重心偏移易导致失衡摔倒,尤其手腕、脚踝首当其冲;浴室地面湿滑时不扶扶手直接起身,老人因肌肉力量弱、反应慢,极易发生髋部骨折。
还有“突然发力”的动作需警惕:比如弯腰搬重物时直接弯腰提举,腰椎承受的压力会骤增3倍,易引发椎体压缩性骨折;叠被子时单脚站立踮脚拉伸,或取衣柜顶层物品时,都可能因身体失衡导致摔倒。儿童在家中追逐时攀爬沙发、茶几,老人夜间起夜不开灯摸索行走,也属于高风险行为。
出行与运动:别让“逞强”伤骨
出行中的危险动作常被忽视。雨天穿高跟鞋或鞋底光滑的鞋子快步走,鞋底与地面摩擦力骤减,脚踝易发生骨折;过马路时闯红灯、奔跑躲闪车辆,身体突然转向易导致重心失控;上下公交时不等车辆停稳就匆忙跨步,脚掌受力不均可能引发跖骨骨折。
运动场景中,“盲目跟风” 和“准备不足”是两大诱因。比如未热身就直接进行跳绳、篮球等高强度运动,肌肉未激活时骨骼受力集中,易出现跟腱断裂或胫骨骨折;跑步时选择过硬的路面(如水泥地)且姿势不当,膝关节和踝关节易引发应力性骨折。
特殊人群:避开“危险陷阱”
不同人群有专属风险动作,需针对性防范。儿童活泼好动,常见危险包括:从滑梯、秋千上快速跳下不缓冲,手腕撑地易致桡骨骨折;单脚跳格子时落地不稳,可能引发脚踝扭伤甚至骨折;啃咬坚硬物品(如骨头、玩具零件)时用力过猛,可能导致乳牙或颌骨损伤。
老年人需重点规避:起床时“猛坐猛站”,血压骤变易头晕摔倒;上下楼梯时不扶扶手、一步跨两级,膝盖受力过大且平衡难维持;携带重物时单肩长时间负重,脊柱侧弯易引发椎体骨折。此外,久坐人群突然起身时动作过快,可能因体位性低血压导致摔倒,这类人群还需警惕“久坐后突然弯腰捡物”,腰椎易因突然受力受损。
预防:从“避风险”到“强骨骼”
远离危险动作的同时,还需做好全方位骨骼防护:
居家防护:浴室地面湿滑易摔倒,建议在淋浴区、马桶旁安装304不锈钢L型扶手,承重可达200斤;铺设带吸盘的EVA防滑垫,覆盖浴缸、淋浴区等高危区域。对于高处收纳,可将衣柜顶层常用物品转移至2米以下,搭配带刹车装置的三步折叠梯凳取放,避免攀爬风险。
出行防护:选择防滑运动鞋,过马路务必走斑马线;上下公交车时抓稳扶手,待车辆完全停稳后再行动,避免因急刹导致失衡。建议随身携带折叠手杖,在路况不佳时辅助行走。
运动前需做5-10分钟热身(如关节环绕、慢走),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老人推荐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年轻人运动时佩戴护具(如护腕、护膝),儿童运动需成人看护。此外,日常需注重骨骼营养:成年人每天摄入800毫克钙(约等于300毫升牛奶+100克豆腐),50岁以上人群增至1000-1200毫克/天,同时搭配维生素D(晒太阳15分钟/补充制剂),增强骨骼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