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只补铁?先分清缺铁性还是巨幼细胞性

2025-10-15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牛秀然 

       “贫血了就多吃菠菜、补铁剂”,这是很多人根深蒂固的认知。但并非所有贫血都与缺铁有关。临床中,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二者病因、症状、治疗方式截然不同,盲目补铁不仅无效,还可能引发健康风险。 

       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合成的“原料短缺”   缺铁性贫血是全球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尤其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婴幼儿和老年人。其根本原因是体内铁元素摄入不足、丢失过多或吸收障碍,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从病因来看,主要有三类诱因:一是摄入不足,比如长期素食、挑食偏食,或婴幼儿辅食添加中未及时补充含铁食物;二是丢失过多,女性月经过多、慢性胃肠道出血(如胃溃疡、痔疮出血)、长期献血等都可能导致铁流失;三是吸收障碍,如慢性胃炎、胃切除术后,胃肠道对铁的吸收能力下降。患者除了贫血的共性症状,还可能出现异食癖(如爱吃泥土、墙皮)、指甲变脆变平甚至凹陷(反甲)、口角炎等特殊表现。治疗这类贫血的核心是“补铁”,同时需去除病因。饮食上可增加红肉、动物肝脏、动物血等动物性铁(吸收率高)的摄入,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如橙子、青椒)促进吸收;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但需注意,铁剂过量可能导致便秘、恶心,还可能影响锌等其他微量元素吸收,必须遵医嘱使用。

       巨幼细胞性贫血:DNA合成的“维生素缺口”   巨幼细胞性贫血则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导致红细胞DNA合成障碍,引发红细胞成熟障碍所致。叶酸缺乏多与饮食相关,比如长期不吃新鲜蔬果、过度烹饪导致叶酸破坏,或孕妇、哺乳期女性需求增加而未及时补充;维生素B12缺乏则主要与吸收障碍有关,如慢性胃炎导致胃黏膜萎缩、内因子缺乏(无法吸收维生素B12),或长期素食者(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B12)摄入不足。除了贫血的共性症状,患者还常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手脚麻木、感觉异常、记忆力下降,严重时可导致步态不稳、精神异常。这类贫血的治疗关键是补充维生素B12或叶酸,而非铁剂。叶酸缺乏者可通过食用绿叶蔬菜、豆类、动物肝脏补充,或服用叶酸制剂;维生素B12缺乏者需优先通过注射补充(尤其是吸收障碍者),后续可口服维持。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