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胸闷,可能是心律失常在“报警”

2025-10-18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王杰

       我国心律失常患者超2000万,且呈年轻化趋势,很多人因早期忽视症状,最终引发房颤、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以下5个信号,千万别当成“小毛病”。

       信号1:反复心慌,像“心脏要跳出来” 这是最典型的症状,医学上称为“心悸”。正常成年人静息心率为60-100次/分钟,当心律失常发作时,心跳可能突然飙升到150次/分钟以上,或骤降到40次/分钟以下,让人感觉胸口有“咚咚”的重跳感,甚至像“心脏要从喉咙里跳出来”。比如年轻人常出现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能因情绪激动、喝咖啡诱发,发作时心跳突然加快,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缓解后又恢复正常。很多人误以为是“压力大”,直到频繁发作才就医,延误了排查机会。

       信号2:胸闷气短,爬两层楼就喘 心脏是人体的“供血泵”,一旦心跳节奏紊乱,泵血效率会大幅下降,导致全身器官供氧不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胸闷、气短。比如平时爬5层楼不费劲,突然爬2层就觉得胸口发紧、呼吸急促,休息几分钟后才缓解,这可能是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脏功能下降。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若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出现这种症状更要警惕。

       信号3:头晕眼前发黑,甚至突然晕倒 当心律失常导致心跳过慢(如“房室传导阻滞”),或心跳过快且不规则(如“室性心动过速”)时,大脑会因供血不足出现缺血症状,轻者头晕、眼前发黑(医学上称为“黑矇”),重者可能突然晕倒,甚至发生“心源性猝死”。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更常见,比如晨起时突然起身,出现头晕、站立不稳,或在家中做家务时突然眼前一黑,短暂失去意识。很多人误以为是“低血糖”或“贫血”,自行补充糖分后症状缓解就不再深究,却不知这是心脏发出的“危险警报”。

       信号4:睡眠中突然憋醒,需坐起来喘气 夜间睡觉时,人体处于平躺状态,回心血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若存在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或“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会导致肺部瘀血,使人在睡眠中突然憋醒,感觉“喘不上气”,必须坐起来或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才能缓解,这种症状被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很多人会误以为是“哮喘”或“老慢支”,自行服用止咳平喘药,却没意识到问题出在心脏。

       信号5:莫名疲劳,休息后也难缓解 正常情况下,充足的睡眠能让人恢复精力,但心律失常患者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比如每天睡够8小时,白天仍觉得浑身乏力、提不起精神,甚至看电视都觉得累。这是因为心跳紊乱导致全身器官长期供氧不足,身体处于“慢性缺氧”状态,即使休息也无法弥补。临床数据显示,约30%的心律失常患者早期仅表现为“慢性疲劳”。这种症状容易被忽视,尤其是职场人群,常归咎于“工作压力大”“熬夜多”,直到出现心慌、胸闷等更明显的症状才就医。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