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头长“白斑”,读懂口腔黏膜的“异常信号”

2025-11-1

河北省口腔医院  张艳宁

认识口腔白斑:并非所有“白斑”都是疾病

       提到口腔白斑,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癌症,实际上,医学上定义的“口腔白斑病”与日常观察到的“白色斑块”并非完全等同。口腔白斑病是指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能擦去,也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可定义的损害,属于癌前病变或潜在恶性病变,但其发生率较低。而我们平时看到的舌头“白斑”,更多是以下几种良性情况:

       首先是生理性角化增厚。如果近期经常食用辛辣、过烫的食物,或有长期吸烟、饮酒的习惯,口腔黏膜会受到刺激,导致上皮细胞过度角化,形成白色斑块。这种白斑通常质地较软,没有明显疼痛或不适,一般1-2周内会逐渐消退。其次是口腔念珠菌感染。也就是常说的“鹅口疮”,由真菌感染引起,好发婴幼儿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后,口腔黏膜会出现白色凝乳状斑点或斑块,轻轻擦拭后可露出红色创面,患者可能伴有轻微疼痛、口干、味觉减退等症状。通过抗真菌药物治疗,一般1-2周即可痊愈。

警惕“危险白斑”:这些特征需及时就医

       1、白斑长期不消退。如果白色斑块持续存在超过2周,且没有明显诱因,也没有随着生活习惯调整而缩小或消失,即使没有疼痛等不适,也需要警惕。2、白斑形态异常。正常良性白斑通常边界清晰、表面光滑,而危险白斑可能表现为边界模糊、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凸起,甚至出现溃疡、出血、糜烂等情况,用舌头舔舐时能明显感觉到质地变硬。3、伴随其他症状。若白斑同时伴有口腔黏膜麻木、疼痛,舌头活动受限,或颈部出现无痛性肿块,需立即就医排查。

不止白斑:这些口腔黏膜异常也是健康警报

       红色斑块(红斑)。口腔红斑比白斑更危险,癌变概率更高,常表现为口腔黏膜上的鲜红色斑块,边界清晰,表面光滑或略粗糙,一般没有明显疼痛。常见于舌缘、颊黏膜等部位,一旦发现需立即就医。

       黏膜反复溃疡。偶尔的口腔溃疡(如咬伤、熬夜后出现)通常1-2周可自愈,但如果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且每次持续超过2周,溃疡面积逐渐增大,疼痛明显,就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白塞病)、维生素缺乏或口腔癌等疾病有关。

       黏膜颜色异常改变。除了红白斑块,口腔黏膜出现黑色、棕色斑块可能是色素沉着,但若短期内颜色加深、面积扩大,需排查黑色素瘤;黏膜苍白则可能提示贫血或营养不良,需结合血常规等检查明确原因。

       做好日常口腔护理,尽量避免食用过烫、过辣、过硬的食物,戒烟限酒,定期检查,才能更好守护口腔健康,避免小问题发展成大隐患。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