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氧疗在呼吸护理中的应用要点

2025-11-9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  窦亚平

       家庭氧疗是慢性呼吸疾病患者居家护理的重要手段,通过持续、规范的氧气补充,改善机体缺氧状态,减轻呼吸负担,提升生活质量。但氧疗并非“越多越好”,若操作不当可能引发氧中毒、二氧化碳潴留等风险。

明确适用人群:氧疗的“准入标准”

       家庭氧疗有严格的适用指征,需经专业评估确定缺氧程度后实施,这是呼吸护理的首要前提。慢性缺氧患者是主要适用群体,表现为日常活动后胸闷、气短、乏力,休息后缓解不明显,经检查提示动脉血氧饱和度持续偏低或动脉血氧分压不足。长期缺氧会损害心、脑等重要器官,氧疗可延缓病情进展。急性疾病恢复期患者也可能需要短期氧疗,仍存在轻度缺氧症状,表现为呼吸略促、精神不佳,此时短期氧疗可帮助肺功能恢复,但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直至停用。需特别注意,单纯胸闷、气短但无明确缺氧指标者,无需常规氧疗。盲目吸氧不仅无益,还可能抑制呼吸中枢,加重病情。

掌握核心参数:氧疗的“剂量把控”

       氧气浓度、吸氧时间是家庭氧疗的核心参数,需根据患者病情精准调节,这是决定氧疗效果与安全性的关键。氧浓度调节需遵循“个体化原则”。部分慢性呼吸疾病稳定期患者多需低浓度吸氧,氧浓度维持在28%至30%之间,过高浓度会抑制呼吸驱动,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引发头痛、嗜睡等症状。以弥散功能障碍为主的患者,可适当提高氧浓度,但需以动脉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2%至96%为目标,避免过高。吸氧时间需结合病情确定。长期氧疗患者每日吸氧时间应不少于15小时,包括夜间睡眠时,持续供氧能稳定血氧水平。短期氧疗患者则根据缺氧改善情况调整,在症状缓解、血氧达标后逐渐减少时长,直至停用,避免引发氧依赖。调节氧浓度时需使用专用氧疗设备,通过流量表控制氧气输出,根据设备说明对应流量与浓度,避免凭感觉随意调节。

规范操作流程:氧疗的“安全基础”

       家庭氧疗的操作规范性直接关系到护理效果与患者安全,从设备准备到日常使用均需严格遵循流程。设备准备需注重清洁与检查。氧气罐或制氧机应放置在通风良好、远离火源的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每次使用前需检查设备完好性与连接管状况,湿化瓶需装入规定液体至刻度,湿化后的氧气能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吸氧操作需轻柔规范。佩戴鼻导管前需清洁鼻腔,导管插入鼻孔后固定牢固但不宜过紧。吸氧过程中若出现鼻腔干燥,可适当增加湿化瓶水位或使用生理盐水滴鼻。停止吸氧时,应先取下鼻导管,再关闭设备,避免导管内压力骤升。设备维护需定期进行。鼻导管应每日更换,湿化瓶需每日清洗、每周消毒,制氧机滤网需定期清洁,防止影响设备效率或引发感染。

警惕风险隐患:氧疗的“防护重点”

       家庭氧疗存在诸多潜在风险,需重点关注火灾、感染、氧中毒等隐患。火灾风险是氧疗最危急的安全隐患,氧气具有助燃性。居家氧疗时需严禁在吸氧环境内吸烟、使用明火或大功率电器,氧气罐搬运时避免碰撞、暴晒。感染风险易被忽视,湿化瓶污染、鼻导管清洁不及时均可能导致呼吸道感染。需严格遵守清洁消毒规范,湿化瓶内液体每日更换,鼻导管专人专用。氧中毒与二氧化碳潴留是常见的医疗风险。氧中毒表现为胸骨后疼痛、恶心、烦躁等,多因长期高浓度吸氧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则出现头痛、嗜睡、呼吸浅慢。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就医。

       家庭氧疗期间需加强病情与设备监测,及时调整方案,确保氧疗安全有效。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