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使用规范

2025-11-11

河北省人民医院药学部  邱志宏

       生活中,感冒发烧时,有人可能会自行服用抗生素以求快速痊愈;孩子咳嗽,家长也会想着用抗生素压制症状。然而,抗生素并非万能药,错误使用不仅无法治愈疾病,还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认识抗生素

       抗生素是微生物(像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病原体等活性,能干扰其他细胞发育功能。它如同人体“特种部队”,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影响蛋白质合成等方式对抗致病微生物。医学上,抗生素的发现意义重大,青霉素的问世就拯救了众多细菌感染患者。需注意,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对普通感冒、流感等病毒引起的疾病无效。

抗生素使用的“雷区”

       “抗生素=消炎药” 很多人将抗生素和消炎药混为一谈,身体稍有炎症就服用抗生素。实际上,炎症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引发炎症的原因多种多样,细菌感染只是其中之一,还有病毒、过敏、外伤等因素。消炎药主要针对非感染性炎症,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而抗生素针对的是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两者作用机制和适用范围完全不同。例如,因过敏引起的过敏性鼻炎,使用抗生素不仅无法缓解症状,还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越贵越好,越新越好” 抗生素的疗效并非取决于价格和新旧,而是要看是否对症。每种抗生素都有其特定的抗菌谱,针对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效果。比如,治疗轻度肺炎链球菌感染,普通的青霉素类抗生素可能就有很好的疗效。

       “自行停药,随意增减剂量” 部分患者在症状缓解后,便自行停止服用抗生素;还有人觉得加大剂量能更快治愈疾病。这两种做法都极其危险。随意停药,细菌可能没有被完全消灭,死灰复燃后容易导致病情反复,还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随意增加剂量,会加重肝肾等器官的负担,引发不良反应。

抗生素的正确打开方式

       严格遵医嘱 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嘱的剂量、疗程服用,不可擅自更改。例如,治疗细菌性扁桃体炎,医生开具了10天的抗生素疗程,即便3天后症状消失,也应服完整个疗程。

       区分感染类型 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当出现不适症状时,不要盲目猜测病因,更不能自行服用抗生素。可以通过血常规等检查辅助判断感染类型。

       避免预防用药 日常生活中不应将抗生素作为预防疾病的药物。过度使用抗生素预防疾病,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会破坏人体正常菌群平衡,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