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 徐涵
“明明周围很安静,耳朵里却总响个不停,像有只蜜蜂在嗡嗡叫,晚上更是吵得睡不着。” 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扰,多数人会把耳鸣当成疲劳后的小插曲,揉一揉耳朵、休息一下就抛在脑后。但事实上,耳鸣绝非“小毛病”,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背后隐藏着多种容易被忽视的原因。
耳鸣最常见却最易被忽略的原因是长期噪音暴露。现代生活中,耳机不离身的年轻人、长期处于工厂车间的工人、频繁出入嘈杂场所的人群,耳朵每天都在承受“隐形伤害”。超过85分贝的声音会损伤耳蜗内的毛细胞——这些纤细的“听觉感受器”一旦受损,就会向大脑传递错误的声音信号,形成持续的 “嗡嗡声”“滋滋声”。
耳鸣还可能是身体内部疾病的“信号兵”。在耳鼻喉科门诊,约30%的耳鸣患者查出了中耳炎、耳硬化症等耳部疾病——中耳积液会压迫鼓膜,耳硬化症会影响听小骨活动,这些问题都会干扰声音的正常传导,引发耳鸣。需要警惕的是,耳鸣还可能与全身性疾病相关。比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会导致内耳血管痉挛,影响耳部供血,进而出现耳鸣;糖尿病患者若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损伤内耳神经和血管,引发“代谢性耳鸣”;甚至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等问题,也会通过影响身体血液循环或激素水平,间接导致耳鸣。
此外,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也是诱发耳鸣的重要因素,却常常被人们忽视。现代社会节奏快,长期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的人群,耳鸣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这是因为情绪波动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导致内耳血管收缩、供血减少,同时大脑的听觉中枢也会因情绪紧张而变得“敏感”,放大原本微弱的声音信号,形成耳鸣。而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过度饮酒、吸烟等,会进一步加重身体负担:熬夜会导致神经功能紊乱,酒精和尼古丁会损伤内耳神经和血管,也可能成为耳鸣的“催化剂”。
出现耳鸣后,首先要及时就医,通过听力检查、耳部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等,明确耳鸣的原因,才能针对性治疗。比如,噪音损伤需远离噪音环境、进行听力康复训练;耳部疾病需及时抗感染或手术治疗;全身性疾病需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指标;心理因素则需要结合心理咨询和药物调节。同时,生活中也要做好“防护”:减少耳机使用时间,避免音量过大;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学会调节情绪,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