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

发布时间:2021-04-21 09:53:33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

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

国+社区新媒体 每天影响过亿人

        

        1965年2月,我怀着报效祖国的梦想,从冀中平原踏入青藏高原的绿色军营,成为一名建筑工程兵。服役六年,与孤寂为伍,与风雪抗争,与磨难搏斗,与缺氧相伴,与死神较量。军旅生涯刻骨铭心,是我无法忘却的记忆。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设备简陋,施工难度可想而知。打山洞靠人工操作,推着矿车出渣,抱着冰冷的风钻打眼。带水喷射,身穿雨衣、雨裤,头戴防毒面具,里面汗流浃背,外面喷的如落汤鸡。要是冬季,走出洞口,衣服马上结成“铠甲”。遇到石质松散的山洞,不断出现塌方,有的战友不幸被砸伤、致残,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有的战友更为惋惜,因洞库作业,得了矽肺病,过早离开人世。 

  

        在茫茫戈壁滩施工,我饱受酷暑、风沙之苦。夏天热的像蒸笼,肆虐的狂风扬起漫天沙尘,呛得人喘不过气来,憋得脸色铁青。

  

        在“生命禁区”施工,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生与死、苦与乐的洗礼。每个人都要挑战生命极限,危险重重。不但高寒缺氧,还有强烈的紫外线和光辐射。高山反应严重:恶心、呕吐、头疼欲裂、胸闷。时间一长,不少人指甲凹陷、嘴唇发紫、四肢浮肿、血色素增高,还有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等。人站在那里不动,等于负荷20公斤的重量,何况砖瓦沙石要人背肩扛。工作如同白刃格斗,干时一身汗,歇时一身冰,身体严重透支。一旦感冒,很容易引起肺水肿,危及生命。所以,随时都有鲜活生命倒下的可能,有的战友就长眠于此。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毫不退缩,英勇向前,把生死置之度外,丝毫动摇不了我们坚守高原、建设国防的雄心壮志。

  

        建筑工程兵流动性大,没有固定的营房,走到哪里支起帐篷就是营舍。冬季最难熬,气温降至零下摄氏40多度,凛冽的寒风刺透帐篷,夜里冻得难以入眠,不少人手脚、耳朵被冻伤。这里的气候,不像内地那样四季分明,而是变幻莫测。一会倾盆大雨,一会鹅毛大雪,一会突降冰雹,躲都来不及,只有咬牙坚持,迎难而上。海拔高,吃饭成为大难题。水的沸点只有摄氏六七十度,焖得米饭半生不熟,蒸得馒头像个面疙瘩。辛辛苦苦从内地运来的新鲜蔬菜,到了这里烂的差不多了,只能吃脱水干菜,饭菜难以咽下。喝水、做饭用水,也来之不易。全靠人艰难地背回皑皑白雪,熔化成水。雪水不含水中一些微量元素,经常饮用,人会生病。纵然困境接踵而至,危机四伏,始终没有把我们击垮,而是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在晚上,除政治学习外,举办文艺晚会、诗咏比赛、演唱革命歌曲。

 

         “千山空皓月,万里尽黄沙。”“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蕴藏在恶劣自然环境中的旷古高原,虽然对每个人都是残酷无情,我们对它却无限深情。引以自豪的是,我们凭借超凡的信念,顽强的意志,迸发出强大动力,用热血和生命筑起一道道铜墙铁壁般的国防工程;用血肉之躯把对党的忠诚镌刻在雪山之巅;用无悔的青春捍卫了国家的安全与和平;用赤诚和奉献树立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在地球第三极,我们把肩上沉甸甸的任务,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光荣的责任与担当,书写了当代传奇,留下了血染的风采。

  

        高原战士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像一簇圣火,在我心底熊熊燃烧,永不熄灭,一日从军,军魂入骨。正因为我吃过苦,有了人生历炼和精神财富,退伍35年来,荣获一大摞鲜红的“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积极分子”、“学雷锋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证书。

  

        如果说,人应常怀感恩之心。那么,我首先感恩部队这座大熔炉,感恩雪域高原,感恩日夜并肩战斗、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们。


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于庆周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