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汤

发布时间:2021-06-29 11:54:30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

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

国+社区新媒体 每天影响过亿人


        进入夏至,意味着酷暑天的到来。这几日,边城伊宁连续30多度的高温热晒,让人难以打起精神,胃口食欲也有些乏味。此刻,正在阅读的一篇散文《南太行人间春秋》,不由得把我从新疆带回了故乡,带到了少年时代河北廊坊农村的夏天。

  

        小时候的麦收季节,满眼都是金黄色的麦田,村东村西到处可见乡亲们满头汗水挥镰收割。在骄阳似火的麦收假期中,我们要跟着父母一起抢收麦子。割麦子虽然算不上重体力活,但干起来也挺费劲的,半弯着腰,站不能、蹲不行,肢体很难受。快到晌午时,我们常常是汗湿衣背,饿、累、乏、热。那个时候,最期待的就是中午母亲能给我们做碗“冷汤”吃。

  

        毫不夸张地讲,冷汤是河北农家夏季里最美味、最大众化、最喜欢吃的一道餐食。

  

        说起冷汤的做法,并不是很复杂。小麦面粉要和的硬些,擀得薄点,切出的面条宽度要半厘米左右,正所谓“软面的饺子硬面的汤”。记得母亲每次擀“冷汤”,都用一根1米来长直径有10厘米粗的擀面杖,把三四斤重(全家7口人吃的量,当时饭量都很大)的一块面团一点一点擀开,再一层一层擀薄,“咣当、咣当”,看着母亲在案板上用力地擀压着面条,我们充满了无限的渴盼。待面团擀开变成大大圆圆的一张薄面片后,轻撒一点儿玉米面防止面皮粘连,折叠一层;再撒一点儿玉米面再折叠一层。折叠五六层后,用刀切成宽窄一样的面条抖开后放在“排子帘”(农村手工用高粱杆串制成的放置馒头、烙饼、饺子等食物的圆形用具)上,醒面半个小时左右。醒面条的空当儿,可以准备热水焯熟豆芽、切黄瓜丝、做西红柿鸡蛋卤、温开水稀兑芝麻酱、花椒油、蒜泥陈醋汁、香菜等拌面的卤码。面条煮熟后,用笊篱捞到瓷瓦盆里,端到院子压水井下面,用新压出井的冰凉水过上两三遍,再把冷面盛到大碗里,拌上备好的卤码菜、浇上汤汁,用筷子拌匀拌通,“滋溜、滋溜”地开吃,那清香溢满唇齿间,那凉爽荡漾口腔中,味道甭提多带劲啦!特别是大热天从地里干活回到家又累又饿,这时候来顿“冷汤”,绝对是无法言说的人间美味享受。记得十二三岁时的我都能吃上两三大碗“冷汤”。

  

        做“冷汤”,是母亲唯一的拿手饭。印象中,母亲做出的农家饭菜算不上好吃,味道属于大众化水平,可能是因为那个年代菜肉、粮油、调料等匮乏极缺造成的。但相比起烙饼、蒸馒头、大锅炖菜,做“冷汤”算得上是工序较多、做法讲究的一道饭,尤其是和面擀面最关键。母亲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她“和面、擀面”拿捏得好,擀出的面条很是劲道在嘴里是越嚼越香,吃到肚子里也是特别顶饿。每逢六月热浪滚滚在麦地劳作之时,问起中午吃什么饭时,如果听到母亲说“吃冷汤”,我们姐弟四个顿时便会兴高采烈起来,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强大的干劲,一定联合起来催促母亲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儿回家做饭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日益丰富,餐桌上的各色美食也是应有尽有。如今,村子里的商店超市、小卖部不仅有日常生活用品,还供应起了蔬菜水果、馒头花卷、卤肉卤菜炖鱼等熟食品。农村的吃饭问题与城里已经别无二致,变得简单省事了。在田间地头劳作辛苦的农民们回家后,可以不用像以前那样围着灶台再去忙碌一番,只需把买来的食品加热加工一下,再烧个汤喝就行了。眼下,日子好起来的村里人炎夏时节吃“冷汤”的少了,毕竟好吃的餐食太多了。偶尔,吃顿“冷汤”不是调剂一下胃口,就是远方的家人归来了,想吃口“家乡”的饭菜以找寻从前的味道。

  

        上世纪90年代我到新疆工作生活后,每次回家探亲,我都要吃碗家乡的“冷汤”,“冷汤”里有故乡家园的熟悉影像,有故乡家园的悠悠岁月。很想念那个味儿,想念那个地方,想念村里的人,更想念我在村里那段曾经的时光!

  

        离家越来越久。我大了,母亲老了、几年前离开了。近些年回老家,我都是去大姐家吃“冷汤”。姐擀做的“冷汤”手艺也不错,香、可口、好吃,和母亲做的差不多的味道,我坚信这一定是姐用心用情、认真专注做出来的“家”的味道。

  

        今年1月以来,大姐因脑梗一直都在治疗、康复中。5月中旬,因严重复发再次住院,行动不便,饮食也比较困难。尽管有些好转,但要康复如初还需要付出巨大艰辛努力。当下天气炎热,可我的内心却是另一种焦灼如火。

  

        期盼姐姐早日康复,下次回家能吃到大姐做的那碗“冷汤”!


张云华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