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亏”的家风代代传

发布时间:2022-09-07 18:33:06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

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

国+社区新媒体 每天影响过亿人


小时候,不明白“吃亏是福”的含义,总是不理解父亲。长大了才知道,原来自己一直受父亲影响,并身体力行的把这种家风传承下去。我要发表——


        在我还小的时候,父亲在家乡当地的工商所里当临时工,我们称“帮集”。别看差事不大、收入不多,可在乡亲们的眼里,可是能“办事”的。


       赶上集日,谁家要买喂猪的豆饼、扫地的大笤帚,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等等,只需跟父亲交代一声。散集后,村民们便三五成群地来到我家取货,这时的我家俨然成了“集贸市场”。来取货的大叔大婶们有的看我家酱缸的酱做得咋样,有的伸手摸着晾衣架上的衣服问是啥时买的,有的拨弄着菜畦里的菜,提出该施肥的意见……大家聊着家长里短的话,父亲摆出从集上买回来的物件让大家认领,一边交代着东西的价钱,一边伸手接过大家递过来的钱。


       做这些,父亲是不要报酬的,而且有时谁家没有现钱,父亲还得先垫付着,垫付的钱是绝不催要。时间一长,有的人家就彻底把这笔账给忘了。我们常常抱怨父亲的“吃亏”,可说过多少次,他就是不听,还意味深长地说:“吃亏是福啊!


       记得有一次,一个同村的婶婶让父亲从十几里外的柏各庄集带了一袋奶粉,可打开后,喝着味道不满意,就拿着开口的奶粉到我家,让父亲去退货。父亲啥话也没说,直接退给婶婶奶粉钱,开袋的奶粉让我们喝了。那时候,奶粉可是金贵的东西,我们好奇地用开水冲泡奶粉,母亲则不高兴地嘟囔着。由于不习惯奶粉的味道,喝起来那味道太不好喝了,当时的感觉现在依稀还记得。


       就这样,父亲到底办了多少“吃亏事”,他自己记不得,我们也数不清了。不知不觉,父亲的言行身教却影响了我们。


       记得哥哥十七八岁时就开始驮着大筐做小买卖。一次卖西红柿,他来到一个村庄,村边上有几个老太太正在看孩子,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守着哥哥的大筐就是不走,可能是当时老太太兜里没装钱,不想给孙子买,小孩拉着盛西红柿的筐一个劲儿哭。哥哥见到这个情景,忙笑着从筐里拿出一个又大又红的西红柿递给小孩,小孩哭声止住了,大口咬着西红柿。一旁的老太太们发出赞许的感叹,有个老太太称赞哥哥:“小伙子真仁义,咱们大家都买点西红柿吧!”哥哥那天的西红柿卖得真叫快啊!回到家他跟我们说起经历,逐渐长大的我们才真真切切地体会了父亲的“吃亏是福”的道理。


        就这样,在和睦、温馨的家庭中,我们长大了,成家了,也当上了父亲、母亲。没有过多教育理论的言语,只有身体力行,却突然发现,我们也把家风传给了下一代。


       我的女儿在上五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一位姓孙的女同学有些智力低下,班主任交代女儿和另一名同学负责照顾这位同学。女儿除了帮助她学习外,还每天负责陪同她出校门,帮她找到接她的奶奶。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一个学期。学期结束,女儿带回两件礼物,第一件是孙同学的奶奶送给她的一个精致的钥匙包,感谢她对孙女的照顾。第二件是全校第一的奖状。女儿把钥匙包送给我说:“妈妈,送给你。”我激动地说:“妈妈舍不得用,妈妈要帮你把这个特殊的礼物珍藏起来。这个礼物比你考全校第一还让妈妈高兴!”女儿又接着说:“妈妈,还有一件高兴的事,班主任在开班会时夸奖我了。她说,贾雨薇同学这么无微不至地照顾同学,我们是不是该为她鼓掌啊!”女儿略作停顿,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场景:“同学们的掌声好响亮啊!”看着女儿幸福的样子,我也陶醉了。不是吗?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孩子又未尝不在教育着我们,这种付出与给予带给自身的幸福满足感,不正是我们代代相传的家风吗!


       愿我们的家风代代相传,幸福永远。

刘红娟(公务员)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