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老磨哟,不知转了多少年,磨进了几许风霜雨雪,几多苦辣艰辛——
在我的记忆中,乡下只有春节过年时才做豆腐。十来岁之后,自然也就参与到做豆腐的劳动之中。
谚语:“心急人吃不了热豆腐。”把做豆腐的繁杂和艰辛劳动作了最好的注释。黄豆在碾子上磕碎之后,把豆皮弄去,整整浸泡一整天才能上磨。磨豆腐是件非常辛苦的活计,套上毛驴来拉磨还可以,如果让人推磨,能把你转得晕头转向,甚至呕吐不止。
五升豆一般得需要八、九个小时才能磨完,因此需要打早起来磨。由于是腊月,磨子是冻着的,需要用火烤,或者用滚烫的开水往磨眼里面冲,直到不冻为止,不然磨子光打滑是不能磨豆腐的。往磨眼里面放豆子的时候,必须是少点少点地放,多了磨出的豆浆是粗糙的,出豆腐就少。我们看着这一股股流下的豆浆美得像一堆雪花,白得像美丽的云朵,软得像棉花糖,还没有吃到豆腐就已经垂涎欲滴啦。
豆腐磨完了,太阳也快滚下山头。我们把豆浆抬回家,开始烧水,等水开锅后,把那些豆浆放入锅中,开始煮浆。头两年,我们煮浆的时候没有经验,把火烧得挺大,搅得也不及时,结果把锅底的豆浆糊了一层,味道肯定是不好了,受到了母亲的责备,我们也不敢再说什么。
还有一年煮浆时发生了一件更糟糕的事情,只顾烧火,也不注意看锅,锅台上也没有准备上凉水,豆浆一下子溢出来很多。锅台上,风箱上,都成了“水漫金山”,糟蹋了不少的东西。这回母亲不是责备,狠狠地把我们训斥了一顿,从那次之后,我们吸取了教训,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错误。
豆浆煮熟之后,需要过滤豆渣,这项工作也非常艰巨,因为要装到一个粗布布袋里来挤压,要求是必须趁热挤压,放凉了就更难挤压了。因此不要怕烫,还不能偷懒,往往挤压完一锅豆浆,会累得满头大汗。
接下来需要把挤压出来的豆浆再次烧开,分别舀到两个容器里面,实施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用卤水点豆腐了。通过几年的实践,知道了点豆腐也必须有极大的耐心,也需要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放卤水,不停地搅动。卤水放的急了,多了,往往豆浆凝聚得快,豆腐太老了。最后一步是把点好的豆浆(豆腐脑)放在一个透水的容器里,用布包裹好,上面再放上石头等物品来慢慢挤压,直到成型为止。
趁挤压豆腐的这个空余时间,我们把蒜泥准备好,放上陈醋和盐,再滴上几滴香油,万事俱备,只等豆腐开包。
当母亲端着一大盘子热气腾腾、白白嫩嫩、颤颤巍巍的豆腐放到面前时,我们像饿极了的狼,蘸着蒜泥,狼吞虎咽,大快朵颐,不一会儿一扫而光……李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