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

发布时间:2023-10-21 09:41:52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

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

国+社区新媒体 每天影响过亿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古塞出版《民间刻纸集》《王老赏戏曲刻纸》等多本文献。2003年,国家启动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工程,包括王老赏在内的全国22位剪纸艺人被誉为中国民间剪纸优秀传承人代表。古塞为王老赏做的事情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那是文化先驱者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是夕阳西下,晚霞多姿多彩。张家口蔚县邮政局的投递员走进南张庄小学院子。他大声喊着:“刘老师!刘校长!信!”

       刘老师和刘校长是一个人,他叫刘会恩,蔚县南张庄小学的教师,全校只有他一个教师,南张庄村民称他刘校长。刘会恩刚刚从临县的阳原县干部学校调任蔚县南张庄小学,这个小学是初级小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课程全由刘老师任课。初来乍到的他来信多。邮递员说,你看看对不对,从浙江省过来的信。刘老师接过信,心生奇怪,他不露声色地说,对。

       上弦月挂在天上,满天繁星。一盏煤油灯照亮刘老师的屋子。那个时代,乡村教师的办公室同时是他的家。他坐在办公桌凳子上,细细地看着信封,来信地址陌生:浙江省温州市,他的地理知识还摸不清这个东临大海的城市在哪里?来信人的名字:古塞,他一时想不起百家姓里有没有古姓;但收信人的名字真真切切地写着:南张庄小学老师亲收;要不要打开信呢?而来信人的一手好毛笔字令他兴奋起来,因为这笔字形同字帖,非大家手笔写不出来!他思想再三,于是抽出信瓤,逐字逐句地默念起来。他的思绪跟着写信人走了一遍,紧接着看第二遍。他终于明白了写信人的身份、目的,还有为什么不写给村干部,而要写给他这个素不相识的小学老师。归根结底,写信人是恳求他办一件大事情。他陷入沉思。

       二十岁出头的刘老师觉得这是一场奇遇。写信人古塞于1950年从张家口文联调回老家浙江省温州文联。古塞1949年9月去过蔚县南张庄,专程访问南张庄剪纸艺人王老赏,临别之际给王老赏夫妻画像留念。古塞在1954年获悉王老赏去世已经是王老赏去世三周年了。古塞希望能把他画的王老赏夫妻肖像寄回温州,他将于1955年出版《王老赏戏曲刻纸》一书,书里将插图王老赏画像。刘老师反复咀嚼古塞来信的内容,他好生感动,仿佛看到了这位品格高尚的画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刘老师心想,古塞先生既然信任我,我就要义不容辞地办好这个事情。可从哪里入手呢?

       第二天上午的课后,刘老师留下学生们问,谁知道王老赏这个人。同学们齐刷刷地把目光聚向王才业同学,嘴快的同学说,王老赏是王才业的大爷。

       “刘老师,俺们王家人没有人见过王老赏画像。”这是王老赏的亲戚扔给刘老师的第一句话,说完这话之后就缄口不语,她没有礼让刘老师进家。王老赏亲戚的话像一股寒冷的西北风吹遍刘老师全身,又像一块冰坨塞进刘老师嗓子眼,噎住刘老师了,他只能顺坡下驴,悻悻离去。

       刘老师哪能知道,1950年3月25日,古塞在上海万叶书店一间办公室,写了一篇回忆文章《民间刻纸艺人王老赏访问记》,他写道:“一九四九年的九月初,我会见了一位华北察南(张家口地区南面的几个县)一带最出名的天才的民间窗饰艺人王老赏。”

       古塞又写道:“我们是一直谈得很兴奋,我能够见到这样一位天才的人民大众的艺术家是很不容易的事,于是我便征求他俩的同意,给他俩用墨笔速写了两幅肖像。我很快地就把他俩的肖像画成了,旁边看热闹的人都说画活了。当他转过身来看到他俩自己的肖像时,惊奇地说,解放军里就是有人才。画完之后,我在画面的上角题字盖章,赠给他俩作为微小的礼物。”古塞还写道:“临别的时候,我向他说:我一定能很好地爱护他所赠给我的原稿,和他所认为得意的作品,将来有机会出版时,我一定要写一篇文章提到他。” 

       古塞为什么写此文章呢?他是为出版自己的《民间刻纸集》而写,因为此书里编进不少王老赏的剪纸作品,他亟需重点介绍王老赏的艺术成就。

       古塞很早就参加革命,他在延安时期是八路军文化战士,他酷爱民间剪纸,在延安那几年收集了二百多张延安一带剪纸。他1948年从延安来到张家口,获悉张家口蔚县有个刻纸(剪纸)艺人王老赏,故而对王老赏的刻纸艺术心仪已久,这才有了古塞的南张庄之行。古塞1950年由张家口文联调回老家温州文联,紧接着奔赴上海万叶书店,具体筹划出版《民间刻纸集》,里面印有许多王老赏剪纸图版。好事多磨,磨到了1951年,《民间刻纸集》终于问世,其社会影响热烈,全国各省新华书店都有销售,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中央美院图书馆等纷纷收藏。

       而天妒英才,天不作美,王老赏于1951年去世。王老赏与古塞的世间缘分走到尽头。古塞呢,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之风度与襟怀,他爱才惜才,爱民间剪纸艺术,他不仅仅是面对王老赏,他更大的目的在于传播和弘扬王老赏剪纸,丰富中国剪纸的增量,这不就是古塞的历史眼光,历史远见嘛!刘老师也属于那种君子之风度与襟怀的文人。他不厌其烦,不辞辛苦,再三登门寻画。王老赏亲戚终于松口了说:“俺们留下来,不如交给刘老师,刘老师寄去温州,对谁都有好处。”还说:“也就是刘老师张开嘴了,我们不好意思驳面子。别人来说啥也不给。”说话人是王老赏的三弟媳妇。此时此刻,刘老师才知道了更多细节,王老赏老两口先后去世,时隔不久,王老赏的儿子王守业去世,他媳妇无依无靠,随即改嫁给本村的王乾。王老赏的女儿早已远嫁到内蒙古包头市。王老赏这一家人没有在南张庄留下根。刘老师听的当中生出阵阵心酸。

       1955年,古塞从温州寄给刘老师两本新近出版的《王老赏戏曲刻纸》。刘老师满面春风地再次登门王老赏三弟媳妇家。刘老师送书,令王老赏三弟媳妇有大喜临门之感,她感激涕零,热泪夺眶,说:“这本书就是一个巴掌大,可你们这人情太大了,人情一个连着一个,一个比一个让人欢喜。”刘老师感觉,王老赏三弟媳妇一定是想起了苦命的王老赏。

       上世纪六十年代,古塞响应号召,把王老赏的剪纸原作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珍藏。2003年,国家启动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工程,包括王老赏在内的全国22位剪纸艺人被誉为中国民间剪纸优秀传承人代表。北京、天津等图书馆把古塞的《民间刻纸集》《王老赏戏曲刻纸》划归为历史文献部藏书。《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蔚县剪》(郑一民、田永翔、薄松年主编)编写当中,参照和引用了古塞的大量研究成果。

       古塞为王老赏做的事情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那是文化先驱者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赓续国家文脉,这样的文化人是守护国家文化的功臣。贺宝贵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