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人生如歌。不忘艰苦岁月,珍惜幸福生活。我要发表——
天气渐冷,北方的城市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供暖时节。外面寒风凛冽,屋内热气袭人,如同两个世界。独坐窗前,思绪飞扬,往日求学看炉子的时光又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读高中时,和其他离家较远的学生一样,我寄宿在学校里,只有月底的周末才能回家一次。宿舍的房间很大,推开朝阳的木门,一条条长木板围墙订成的U形大通铺映入眼帘,床板下面用数根碗口粗的木桩加以固定,非常简陋。我们班的二十几位男生全部住在一起,每个人的行李都是家长精心准备的,承载着亲人的深切关爱和祝福期盼。褥单和被面色彩斑斓,成为宿舍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卧床休息的时候,大家一个紧挨一个,颇为拥挤,但我们懂得谦让,相处融洽,乐在其中。
那时的学校没有暖气,寒冷的冬季,宿舍依赖炉火取暖。厚重端庄的铁炉被四平八稳地摆放在宿舍中间的地面上,上边垂直地连接着高约两米左右的铁皮烟囱,而后烟囱成九十度角向南延伸,穿入墙壁上的一个刚好容纳通过的圆洞,直达屋外。每当炉火生起,滚滚浓烟就会从屋外烟囱的出口处喷涌而出。
每天黄昏,负责看炉子的同学领来学校已经分好的豆秸、玉米芯儿和面儿煤。掏净炉膛,把几圈炉盖儿放在地上,依次分为三层放入豆秸、玉米芯儿和挑拣出来的小煤块儿。玉米芯儿和煤块儿平铺应留有适当的空隙,否则火势会被压制,甚至熄灭。封好炉盖儿,把几张较大的废纸用火柴点着,再紧靠炉箅下沿引燃豆秸。几分钟后,炉火就熊熊燃烧起来。随着炉内烈焰升腾,宿舍里充满了融融的暖意。
炉内的煤块逐渐被烧得通红,炉火的温度也越来越高。靠近铁炉,会有炙烤的灼热感。这时要迅速打开较小的两个炉盖,用小铁铲把事先用适量凉水搅拌好的面儿煤放进炉内的炭火之上,抹满一层,再用炉钩扎几个小孔通气散热,火苗就会顺着这些小孔熠熠闪烁。用炉钩勾起炉盖儿,放严,看炉子的同学会把盛满冷水的铁壶置于其上,等水烧开,就把宿舍的暖水瓶倒满,便于大家需要时使用。值得注意的是,每隔一段时间,需用炉钩在炉箅下面沿着箅缝进行疏通,使炉内燃尽的煤灰倾泻而下,炉火因此会更加旺盛。有的同学把从家里带来的生白薯放到炉箅下的洞膛里,等到被落下炉灰的余温慢慢烤熟,宿舍里就会弥漫着烤白薯独有的焦香,让人垂涎流连。
下晚自习后,同学们陆续返回宿舍,热浪迎面扑来,寒意顿消。谈笑之间,洗漱完毕,大家铺好被褥,脱去棉衣压在被上,只穿贴身衣裤,飞鱼似的滋溜滋溜钻进被窝。不一会儿,熄灯铃声如约而至。寒冬的炉火,宛如夏日的阳光,沐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散发着光和热的铁炉,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默默地陪伴在孩子们的身旁,大家很快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半夜里,我们有时会突然被一股刺鼻的烟味儿呛醒。“快开灯,咋回事儿?”伴随着几声咳嗽,大家睁开眼睛四下张望。灯光之下,原来是有位同学把刷洗的棉鞋垫儿搭在了屋内的烟囱上烘干,竟然被烤糊了。那个同学嗖的一下从被窝里串起来,急匆匆地登上鞋子,小心翼翼地取下还冒着烟的鞋垫儿,用水浸灭,鞋垫儿发出嗞嗞的声响。他顾不得披上棉衣,离弦之箭一般,把熄灭的鞋垫儿扔到外面用砖头水泥做成的垃圾池里,又飞快地跑了回来。啧啧!有人在不断地惋惜,有人则哈哈大笑起来。那个同学在心疼鞋垫儿的同时又对大家充满了深深的歉意。
再次把灯关闭,我们又沉沉睡去。次日黎明,清脆的起床铃声把我们唤醒,新的一天又微笑着向我们走来。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今天寄宿在校园里的学子们是多么幸福啊!住着标间儿,上下铺的铁床,寒冷的冬天,有统一供热的暖气,真是让人羡慕不已。
看炉子的时光虽已远去,但它曾赐我温暖,给我力量,催我奋进,让我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是我心中永远珍藏的一段人生美好记忆。屈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