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农村的冬天,围着炕边红红的炉火,喝着香喷喷的玉米面粥,就着腌好了的洋姜咸菜,真的可以说是大快朵颐——
弟弟从老家送来一包洋姜,刚从村里园子地刨回来,还带着家乡泥土的芬芳。晚上做小米饭时,妻子趁新鲜洗净几个,切成细丝,用老醋香油一浇直接凉拌着吃,又脆又香,非常爽口有味。
洋姜,是一种多年宿根性草本植物。除了叫鬼子姜、番羌、鬼子白薯外,还有一个时尚的学名叫菊芋。据说它原产地是北美洲,十七世纪传入欧洲,后来才传入我国。成熟了的洋姜每株能长到一米到三米,高大粗壮的茎杆上,摇曳着美丽的洋姜花。黄色的洋姜花,花朵硕大、艳丽多姿,像“芳熏百草,色艳群英”的菊花一样赏心悦目,又像一个个火热的小太阳,每年在八九月份恣意地开放,成为乡村田间一道靓丽的风景。
记得当年村里分菜园子地时,分到我家的这块挨着小河边,河边长着几棵大杨树高大遮日,由于考虑到会影响蔬菜的生长,所以小队上根据菜地地形,比应分的地略多了一点,就一直分到了河边。在当时家里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母亲非常在意这块不起眼的小三角地。为了充分利用它,又不影响东边种的菜,她带着我们兄弟几个,把东西高低不平、杂草丛生的两畦地平整后,再用铁锨把地翻松了,施上自家的圈粪,种上了洋姜。洋姜的好处是耐旱耐寒,只须种一次,以后每年会从地内滋生再发,越滋越多,越来越旺。每年秋后,等我们把菜地里的白菜、大葱、萝卜、芫荽、辣椒等收回家后,最后再集中去挖这一小块长了一年的洋姜。
挖洋姜可是个气力活,要先把一人多高的洋姜杆用镰刀割掉,清理出去,然后再用铁锨按杆棵去一个个挖。洋姜的果实扎得很深,挖洋姜得有诀窍,如果只挖到洋姜根部,那便会丢掉很多洋姜。当年洋姜能当粮食的年代,为了能填饱肚子,母亲特别告诉我们,必须向下深挖二尺多,才能挖到更多的洋姜。每年出洋姜时,我们都会把这块洋姜地挖个底朝天,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喜悦。挖出的洋姜有的像人参,有的像小蝌蚪,有的像圆球,非常讨孩子们欢喜。记得有一年挖的最多,出了大小四五袋,分给了邻里和邻村的亲戚,共同分享丰收的成果。即使这样细找深挖,也总会有“漏网之鱼”,也正好当作次年的种子,至来年春天生根发芽,收获希望。
“根如美玉能延年,花比菊花胜天仙。”洋姜富含淀粉、菊糖等果糖多聚物,营养价值很高。人们大多是腌制咸菜或直接凉拌,有的地方人们还煮食或熬粥。洋姜老少皆益的食用性和田间院侧美化作用,使它成为人们非常喜爱的乡间农作物。孙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