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爱上“毛衣俱乐部”

发布时间:2025-03-29 22:41:44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

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

国+社区新媒体 每天影响过亿人

       在“毛衣俱乐部”中,母亲与她的朋友们通过编织不仅传承了手工技艺,还加深了彼此间温暖而深厚的友情。我要发表——

       “今天我不一定能来,女儿在家。”晚饭后,妈妈一边收拾,一边把电话扩音打开。“你织的那件毛衣只剩最后一点了,赶紧来吧。”“对啊,女儿也一起来。”电话那头传来妈妈好友们的说笑声。我爽快地答应与妈妈同去,正好可以对“毛衣俱乐部”进行一番了解。

       我们一起到达了红果阿姨家,已经有三位成员开始“工作”了。她们都是妈妈多年的老同事、好姐妹,我也十分熟悉。红果阿姨热情地招呼着我们,大家亲密无间地围坐在一张长木桌旁。桌子中央摆着茶具、水果、坚果等,四周按照每个座位摆放着各色毛线、钩针、绣花针线等,侧边盆栽上挂着一个“福”字墨宝,年味骤升。妈妈迅速加入了编织队伍,而我向红果阿姨借了一本书随意翻阅。

       “冯老师,你快看看我这圈有没有织错?”马阿姨问道。冯老师凑近看了看说:“你这里漏了两针,得拆了重来。”“唉,我又得拆了。”马阿姨有些无奈。“刚开始多拆几次很正常,慢慢来。”妈妈鼓励道。“这里的针数应该是……”冯老师说。“等等,这是什么规律?你快教教我。”马阿姨打断道。“好,我来教你公式,把旁边的纸笔递给我。”冯老师说。马阿姨笑着说:“这么正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两人放下织针,开始一起研究起公式。很快,马阿姨展开实践,继续开工。

       “冯老师,你是怎么学会织毛衣的?”我好奇地问道。“我最开始是跟家里长辈学的,后来在学校里同学们也会一起织围巾、手套。”冯老师的眼神流转,饱含着回忆与温情。“小时候同学间也流行过织围巾,但我却一直没学会。”我说。“这个还是要感兴趣,我觉得有趣,自己摸索了不少。”冯老师说。“前几天儿子还问我,‘你们聚在一起的乐趣是什么,是喜欢织毛衣,还是喜欢一起聊天?’”马阿姨自问自答,“当然是都有了。”大家闻言而笑。

       “徒弟快过来,我来教你怎么用针线收尾。”冯老师对妈妈说道。我的注意力一时陷入书中字句之中,并未注意两人的细节。过了一会儿妈妈叫道:“丹丹,帮我捏着这根线。”我一手按书一手拿线,看着妈妈与冯老师正在把几股毛线搓成一根可以穿过绣花针的细线。特别有意思的是,冯老师把毛线微微绷直放在头上,双手一拉一送配合着蹭过发间,线便神奇地快速融合为了一体。“我爱人还问我蹭头发是什么原理?”马阿姨见此说道,“不知道什么原因,反正师傅就是这么教的。”大家止不住地笑。

       “妈妈,你快织完了吗?”我问道。“对啊,等我织完这件,再给你织一件藏青色的毛衣。”妈妈笑着抬头看我,双手依旧带着针线穿梭翻飞。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妈妈也会时不时给我织些毛衣。其中有一件,我还没来得及穿去上学,就被老爸丢进洗衣机洗得缩了水,大家都可惜不已。那件毛衣的花色有些像小熊维尼,触感滑顺柔软,妈妈断断续续织了大半年。后来,她说要拆了重织,却再未完工。现在妈妈已临近退休、琐事渐抛,重拾了这一爱好,我由衷地为她感到欣喜。

       如今时装易得,长辈们手中织就的衣物越发显得难得。针线经过家人们的手染上了别样的温度,使得它们可以贴身更贴心。也许有一天,我也会产生拾起针线的乐趣,传承“家学”。我想“毛衣俱乐部”的乐趣,便在于温暖可续、亲友可亲。在这里,每一针每一线都编织进了岁月的痕迹,每一声笑语都回响着往昔的记忆。张瀚丹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