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我有这样一个感触:喜悦才会有创造力,善良单纯永远能打动人心。真正的教育者一定富有情怀、富有爱心,这样的教育真正体现了教育的真谛,这样的事业是真正的事业,这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感受。
巴学园,俨然一个教育的理想园,是孩子们的欢乐园。小林校长是如何深深地爱着孩子们的啊!他懂孩子们,用一种理解对方的心理和方式柔和、温暖、平静地对待孩子们,如绵绵细雨般滋润心田;他有着与孩子们同频的心念。他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他对高桥君说:“你绝对能做到。”这些话将永远激励着、鼓舞着孩子们;他为侏儒症的高桥同学设立适合他的比赛项目,使这个孩子养成了明朗而富有魅力的性格。在巴学园,不可能有孩子厌学,甚至有些孩子放学后也不愿意回家,而第二天早晨,又眼巴巴地盼着早一点到学校去。这就是这么一个充满魅力、充满爱心、点点滴滴看似平常却充满温情的学校。小林校长热爱大自然,他希望孩子们尽可能地保持自然的性格,这种道法自然的情怀使得他办的学校对待学生都是那么自然真诚。他的心和行体现了教育的真谛,让每个孩子成为有价值的人。
主人公小豆豆就是在这样一个极乐园里成长、学习的孩子。小豆豆的真善美在这个环境氛围里得到了充分展现。用现在的眼光衡量,小豆豆可能被认为是个不务正业的问题孩子,很少有老师发现这个孩子的闪光之处。小豆豆是个淘气的小姑娘,她喜欢钻铁丝网围成的篱笆,和洛基扮狼,淘粪坑找钱包,用尽全力把患有小儿麻痹的泰明推到了树上。小林校长常常对她说的一句话是:“小豆豆,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她后来成为了日本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和作家,她说这句简单的话决定了她的一生。以她儿时的表现来看,她很容易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怀着自卑的心理长大。而小林先生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给了她极大的鼓舞。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赞扬,而是对一个独特灵魂的尊重和认可。这对我们的教育者有什么启发呢?我觉得一是不要用单一的标准去评判学生,要充分看到每个孩子心性中的闪光点。《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人出生自有天道,遵循人的天性就是“道”,培养并遵循道就是教化。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止于至善。我认为教育之道何尝不应该是在明明德、止于至善呢?为什么小豆豆的很多举动能引发我们的共鸣和感动,就是因为她本性的善良、她的率真。我们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心理,但我们被所谓的应该和不应该所束缚,没有能够心无旁骛地去做一些童真的事情,以至于到现在,我们有时候明明想做一些挺好的事情,却怕别人说自己喜欢出风头而放弃。
魏书生老师说过,整个社会有时候都在胡说八道,认为学习是苦的。然而,学习不应该这样理解。怎样教,怎样学,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常识。魏老师简单概括了二十个字: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持之以恒,教学相长。按照这二十个字去教、去学,学习是非常快乐的事情——老师快乐,学生也快乐。这是多么相得益彰、美好的事情啊!可是反观我们的现状,并不是在育人,而是在育分,评价学生的体系过于单一,学生的自信心很难树立。感觉都那么拧巴,都那么焦虑。这些应该对我们有所触动,引发我们反思。做一个美好、快乐、智慧的教书人应该是我们所有同仁的美好愿望吧!张家口市第十九中学 武国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