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麦子一起拔节生长

发布时间:2025-04-19 11:31:37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

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

国+社区新媒体 每天影响过亿人

       孩子们于广袤的农村土地上,伴随着麦苗的拔节声一同快乐成长,将纯真的童年永远镌刻在那片充满生机的田野之中。我要发表——

       小时候,农村孩子脱去棉袄才算真正进入了春天。而脱去棉袄换穿夹棉衣,是以清明节踏青、祭扫烈士墓活动作为节点的。

       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三仓保卫战就发生在我们镇。当年牺牲的好多烈士,都集中安葬在离新四军一师驻地不远的地方。抗战胜利后,新四军苏中四分区和县人民政府在烈士长眠之处,建起了一座五角重檐的烈士亭。

       每年祭扫烈士墓,我们都穿着整齐,戴着红领巾,排着队前往烈士陵园。活动结束后,日头已近正顶,然后再步行回家。

       这个时候,暖阳高照,浑身燥热,一冬总不离身的棉袄特别沉重,男孩子都脱下来夹在腋窝里。四下里,楝树正萌新芽,柳条随风飘舞,菜花正黄,麦苗青青。不经意间,我们发现麦苗已经窜出老高,大家奔走在田间土路上,仿佛听见麦苗“格铮铮”的拔节声,那是春天最动听的韵律。

       我们自小唱的童谣里,有一句“清明到,麦苗苗,拔根麦秆做口哨”,是说清明节一到,麦苗一冬的觉睡醒了,拔节窜高了,就可以掐下麦秆儿做口哨吹。

       回程的路上,老师总是慢慢地走在后头,照顾那些个子小的女生,男生们等不及,总是奔在最前头。瞅着老师离得远了,一个个窜到地里,挑选那些长得高的麦秆儿,做成口哨,一路吹。老远听到后面老师喊着“不能损坏庄稼”,我们假装没听见,在前头越发跑得更欢了。

       脱去棉衣以后,下地挑猪草就完全放得开手脚了。我们一边寻猪草,一边总是寻找散落地头的子弹壳、子弹头。早年打过仗的地块,碰上一两颗子弹头和子弹壳,一点儿不稀奇。挖到宝贝,我们拿回家,用铁钳夹着在火上烤,注意安全,避免烫伤。子弹头里的铅液流出后,剩下一个空空的铜壳,削一根长长的竹片,将子弹头安上,找一根洋钉,将尖头磨秃,做成一支“壳枪”。

       麦苗拔节了,我们盼望着它们能快快地抽出穗来。那时大人也不懂麦种消毒,麦穗长出后,往往有不少患“黑穗病”的“鬼麦”,成熟后到处播散黑色的孢子粉。这时候,田里的“婆婆纳”“猫耳朵”等野草旺盛生长,我们的猪草篮子装满以后,便在田埂上进行“创作”。摘下“猫耳朵”长圆形的叶子作头,“婆婆纳”叶子作脚,寻找一片大蚕豆叶做身子,再掐下麦叶做尾巴,在地上拼成一只乌龟,或者鸭子,寻出一大把“鬼麦”,剥开黑穗子在上面扑打,最后揭去叶子,地上一只伸头伸脚的乌龟或者划着水的鸭子就出现了。

       再过上几天,田边的蚕豆角肚子越发鼓胀,就到了我们烧蚕豆吃的时候。放下猪草篮子,用瓜锹在田埂上挖洞作灶,捡来干草枯柴,在地头烧豆子吃。新嫩的蚕豆籽,经火一烤,散发出阵阵香味,吃到嘴里,绵绵的,糯糯的,满嘴鲜香。记得在离开前用水或其他安全方式扑灭火堆,确保不会引发火灾。

       硝烟远去,岁月悠悠,我们的童年无忧无虑。清明以后,春风一天柔似一天,太阳一天暖似一天,正在拔节的麦田里,各种野菜、野草野蛮生长,青绿遍地,蜂蝶成群。广袤的农村土地,成了孩子们快乐无比的乐园,我们便与麦苗一同拔节生长。

       麦苗一茬茬地长,我们就这样在四季轮回中,把童年永远留在了那片麦田里。王增林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