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辣汤不仅是河南人味觉记忆中的家乡味道,更是游子心中那一抹岁月无法冲淡的浓浓乡愁。我要发表——
老同学来河南玩,找我推荐本地的特产,“胡辣汤”三个字刚刚打出来,对话框里已经弹出一条新的消息:“除了胡辣汤。”认识近十年,她早已熟悉我的“套路”——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妞,胡辣汤的名号被我走到哪儿传到哪儿。
这些年,大众早已习惯了网购商品,螺蛳粉、肉夹馍、酸枣面、糯米饭……天南地北的特产名吃被塞进小小的真空袋,伴着快递员匆匆的脚步被送往千家万户,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吃到千里之外的美食。但我觉得胡辣汤是绝对不能“屈就”于速食品的。无论是开水一冲就能喝的速溶胡辣汤,还是需要烧水煮食的汤料包,当胡辣汤失了那口热辣鲜香的锅气儿,也就没了那股勾走河南人魂的“劲儿”。
真正的好胡辣汤,藏在河南随处可见的早餐摊上。老板总是在晨光未亮的时候,就已经起大锅熬汤。牛肉、木耳、面筋、豆腐皮、红薯粉条,和着花椒、胡椒、桂皮、白芷、丁香等几十味香料咕噜噜地熬着,时不时翻起一串串褐色的热泡儿。“老板,来碗胡辣汤。”客人往往一句话还没说完,老板已经熟练地手腕一抖,任由热汤在空中划出完美的弧线,稳稳落进另一手执着的碗里。
当你问一个河南人,哪里的胡辣汤最正宗,你会发现原来河南人如此能欣赏差异化的美——逍遥镇汤头更清香,方中山辣味更冲,各有各的独到之处。如果你非压着河南人说一个答案,那么答案里的不知名小店,八成就是他家或是公司附近的早餐摊。
不同于吃粽子时“甜党”和“咸党”的势如水火、互不相容,河南人谈起胡辣汤的味道,总是充满包容的。可能是这家的老板少抖了半勺胡椒,又或许是那家的老板娘多放了一把金针菇,喝汤的人永远搞不清各家配方都差了哪些料,以至于入口的滋味总是无法统一。总归最后“落胃为安”的,都是暖得熨帖的辛烈香气。
胡辣汤,是根植在河南人基因里的味觉密码。不需要米其林星星的加冕,也不在乎网红流量的追捧,它只是静静地生长在大街小巷,在每个晨光熹微或暮色沉沉的时刻咕嘟冒泡,用一锅锅热辣鲜香,把中原大地的烟火气熬进一代代河南人的骨血里。甭管走到天涯海角,只要想起记忆里熟悉的胡辣汤,游子的心就顺着辣香气,踏踏实实地落回到黄河岸边的老家里。这一碗热辣滚烫的乡愁啊,分明就是岁月熬不淡的故土情。范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