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后半生》里的集邮文化

发布时间:2025-07-12 09:51:02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

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

国+社区新媒体 每天影响过亿人

       在《我的后半生》中,一封封书信承载着岁月的温度,一枚枚邮票凝聚着文化的余香,演绎出老年人情感世界的一往情深。我要发表——

       近日,我观看了由张国立、佟大为、梅婷等主演的电视剧《我的后半生》。该剧讲述了70岁的某大学文学系退休教授沈卓然在发妻去世后开启相亲之旅的情感成长故事,反映了老年人的婚姻观念和心路历程。而在这一系列情感故事中,书信宛如一条无形的情感丝线,巧妙地将各个情节串联起来,成为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剧中,沈教授与天文学家聂娟娟的初次相见,本应在餐厅雅致的氛围和悠扬的昆曲《游园惊梦》唱段中,开启一段浪漫的篇章。然而,戏剧性的转折却因“迤”字的发音争论而骤然降临。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这场激烈的争论最终导致不欢而散。

       沈教授回到书房,灯光昏黄,他眉头紧锁,在一堆厚重的资料中仔细翻找,随后在早报上发表了一篇言辞犀利的《怼一位女科学家》,就此拉开了一场学术与文化交融的激烈论战。聂娟娟也迅速回应,在早报上发表《驳一位男文学家》,字里行间展现出女性的坚毅与智慧。这场论战犹如两颗文化的流星在夜空中剧烈碰撞,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

       沈教授并未因这次不愉快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他穿梭于图书馆的书架之间,在那弥漫着墨香和岁月沉淀气息的环境中,如饥似渴地查阅每一本可能蕴含真相的书籍;他走进戏剧社,全神贯注地观摩演员们的精彩演绎,沉醉于那举手投足间的韵味,而后虚心向演员们请教每一个细节;甚至不远千里拜访昆曲专家,只为探寻那一个字背后的真正奥秘。

       终于,在多方考证下,真相逐渐清晰。沈教授怀着诚恳与歉意拨通了聂娟娟的电话:“戏曲讲究传承和正宗,旧时师徒相授讲究口口相传,哪怕是老辈艺人唱错了,它也是戏曲原生态的一个环节,有着独特的情感和意义。”那一刻,两人之间的误会如同初春的冰雪,在真诚的交流中渐渐消融。聂娟娟寄给沈教授一套三本的梅兰芳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这份珍贵的礼物,不仅是对之前争论的和解,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崇高致敬与传承。

       几天后,门卫小孙给沈教授送来一个牛皮纸大信封。小孙看着信封上色彩斑斓的邮票,好奇地说:“这还是《昆曲》邮票呢!”沈教授轻轻瞥了一眼,便脱口而出:“浣溪沙!”回到家中,他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取出那三本散发着墨香的书籍。

       收到书后的沈教授,望着那书页,心中感慨万千:“如今一切都太快了,我真的很久没有收到信了,真有一种‘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怀旧之情呢!”他被这种久违的情感深深触动,决定绘制一幅扇面赠予聂娟娟,并满怀期待地说:“我这儿有许多别致的邮票,可以寄给你啊!这是一枚异形齿邮票,最早的邮票齿孔是用缝衣针一个洞一个洞扎出来的。”沈教授说他贴的邮票是“喜鹊登梅”,希望聂娟娟会喜欢。此后,两人鸿雁传书,在书信的往来间,情感如同春天的花朵,悄然绽放。

       剧中还有一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情节:聂娟娟与沈教授相约,在同一时间给对方寄出一枚明信片,看谁先收到,以此体验慢生活的悠然与惬意。奇妙的是,在明信片上,两人不约而同地选用了作家木心先生的《从前慢》诗作。那简洁而深邃的文字,仿佛带着时光的温度,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老年人细腻如丝的情感和浪漫至极的情怀,又将书信文化中蕴含的深厚底蕴展露无遗。

       作为一名集邮爱好者,我在沉浸于精彩剧情的同时,能够欣赏到《昆曲》《喜鹊》《梅兰竹菊》等多套精美邮票以及集邮“彩蛋”,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喜悦之情。然而,在喜悦之余,我们也应看到,在现代社会,书信这种传统的交流方式正逐渐被人们遗忘。我们应当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书信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梁征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