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少年“陈三黑”机智勇敢地投身抗战,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八路军交通员,用忠诚与智慧守护家国。我要发表——
1932年11月29日,老舅陈德旺出生在华北明珠——白洋淀同口镇的高家楼村。由于他出生时肤色黝黑,又在陈家男丁中排行第三,姥爷便顺口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陈三黑”。谁料老辈人这么一叫,村里人也都跟着叫开了。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次年5月,我的二舅率先报名参加了八路军;正在新安县女子学堂读书的母亲陈仲秋也毅然投笔从戎,经过八路军冀中部队的培训后回到村里,担任妇救会主任。那年,老舅才6岁,整天屁颠屁颠地跟着母亲走家串户宣传抗战,鼓动大闺女、小媳妇破除封建陋习,不再缠足,并支前做军鞋。
1942年春天,侵华日军携汉奸部队对冀中发动疯狂扫荡。八路军主力开始向山区进行战略转移。眼看一些伤员被留下,身为妇救会主任的母亲便将伤员接到家中。别看老舅年仅10岁,却已经能帮着家人忙前跑后,为伤病员喂饭、换药,遇到紧急情况时,还协助姥爷摇橹,将八路军伤员转移到芦苇荡中。
老舅聪明伶俐,母亲便逐步教他担任交通员,并反复叮嘱他:每天去村口堤坡放羊,一旦发现邻村狗叫、公路上有马蹄声或狼烟升起,哪怕丢了羊,也要立刻回家报信。
为了防患于未然,母亲和老舅连夜在自家屋内的炕席下挖了一个“蛤蟆蹲”地道。这一天清晨,时任冀中抗日武装锄奸干事的二舅只身回村布置工作。母亲立即打发老舅去村口堤坡望风。
临近中午,老舅又渴又饿,突然听到村南方向传来马蹄声,看到远处狼烟滚滚,他心中一紧,立刻撇下羊群,抄近路蹚过芦苇洼,飞奔回家报信。姥姥当机立断,掀开炕席下的翻盖,让二舅和母亲躲进了地道。
不一会儿,屋外传来人喊狗叫。老舅机警地刚把鸡窝门打开,房门“哐啷”一声就被踹开,只见汉奸带着几个凶神恶煞的日军闯了进来。强盗们在院中四处搜查,从东屋到西屋挨个盘问,却一无所获,气急败坏地抓了两只芦花鸡,悻悻离去。那天,母亲和二舅躲过一劫,全家人都夸老舅机智勇敢,不愧是一名合格的交通员。
夏日的一天,老舅与邻家表哥“哑巴如”去村口耪地,恰巧遇上一伙皇协军赶着马车来卸砖和杉篙。那个麻脸班长见来了两个壮劳力,便厉声吆喝老舅和“哑巴如”帮忙卸车。“哑巴如”吓得直“呀呀”叫,老舅赶紧拉住他,上前解释道:“老总,他是哑巴,您有事就吩咐我‘陈三黑’。”说完,便比划着让“哑巴如”一起卸车。由此,他得知敌人为了防备八路军,命令汉奸在高家楼村口修建一座五米高的炮楼。老舅回家后将此事告诉母亲。母亲当夜便将几位伤病员转移到村边的芦苇荡,并让老舅日后多与炮楼方面接触,套些情报。
转眼已是伏天,几位伤愈的八路军战士急切要求归队参加战斗。母亲经过缜密思考,决定在次日寅时——人最困倦之时行动。她让老舅扛着铁锹在前引路,让归队的八路军战士假扮“哑巴如”出村巡堤。
当二人走到村口时,岗楼上的伪军听到动静,一边“咔咔”地拉枪栓,一边用手电筒照下来喝问:“干什么的?”老舅镇定地回答:“我是高家楼护堤的陈三黑。”敌哨兵又问:“后面是谁?”老舅冷静回应:“是我表哥‘哑巴如’。”此时,后面的八路军默契地模仿“哑巴如”的声音“咿咿呀呀”地叫了起来。困倦的伪军信以为真,打着哈欠放行了。
此法屡试不爽,老舅便依样画葫芦,一次又一次借着夜幕掩护,巧妙地将伤愈的八路军战士安全送出敌人的封锁线。
八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老舅,仍清晰地记得当年在夜幕下的高家楼村口,那一个个假扮成“哑巴如”的八路军伤病员,经他机智掩护,顺利越过了敌人的炮楼,一位位战士走远了,还频频回头向他挥手致意……宫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