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诗词里的劝学诗撞上中年

发布时间:2025-09-08 13:03:48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

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

国+社区新媒体 每天影响过亿人

       中年重读劝学诗,字字如锤,敲醒我被琐碎淹没的求知渴望。我要发表——

       暑期陪着女儿背古诗,读到陶渊明那首《杂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心头猛地一沉。小时候背得滚瓜烂熟,只当是顺口溜。人到中年咂摸其中的含义,滋味却大不相同了。人生最好的年华一去不复返,每个看似寻常的清晨,也过一天少一天。时光马不停蹄,载着家庭琐事、工作压力、育儿的细节呼啸而过。想静心读本书,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眼前总有干不完的家务,耳畔充斥着孩子的叨扰。越来越真切地尝到年轻时未能“及时当勉励”的苦涩。

       这苦涩里,分明映着朱熹《偶成》的叹息:“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窗外,喧嚣的蝉鸣还在耳畔,早上的凉风却已带来立秋的消息。四季悄无声息地轮转,人到中年,对“少年易老学难成”的体会也愈发深切。想起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里的那些话:“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小时候对什么事物都充满好奇,总是追着大人问为什么。如今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了许多,可那份纯粹的、为一个问题刨根究底的劲头,却渐渐淡去了……

       感叹之余,唐代颜真卿那如雷贯耳的《劝学》浮上心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先贤笔下那挑灯夜读的身影,是对知识最真挚的渴望吧?如今,灯火通明的房间里,大把可以用来读书的时间,却被手机上的短视频、滚动的新闻所占据。熬着最深的夜,囫囵吞咽着信息碎片。等真正察觉到“迟”字的分量,恐怕已无法挽回了。

       只是道理都懂,做起来却不容易。明代钱福的《明日歌》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太多的自欺欺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看看自己,再看看周遭,常常陷于“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要想读书等明年”的循环里,把读书这一最原始、最可靠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寄托在无穷尽的“明日”上,为自己的不读书找借口,把读书的计划,推向那永远也到不了的“明日”。

       陪女儿读诗,读着读着,竟读出了几分对自己的劝诫。这些古老的劝学箴言,哪里只是说给少年郎听的?它们分明在提醒所有渴望学习、追求进步的你我:别等到那“阶前梧叶已秋声”时,才惊觉“白首方悔读书迟”。孙玉晔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