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放手的修行

发布时间:2025-09-27 16:06:53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

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

国+社区新媒体 每天影响过亿人

       孩子的成长是飞向远方的风筝,父母的爱则是学会松线的守望。在一次次放手的修行中,彼此都飞向更广阔的天空。我要发表——

       10岁的儿子要从北京出发,去山西参加全国编程决赛。虽说有老师带队,同行还有十几个孩子,我心里却仍七上八下。儿子从未和别人同宿过,更何况是三天两晚。

       想起每次我带他出游时,他那堆乱糟糟的衣服,我不禁暗自打鼓:他能照顾好自己吗?能和新伙伴相处融洽吗?身份证、电脑、OK镜这些要紧东西,会不会又丢三落四?我在“让他随队集体行动”和“家长自行陪同”之间反复摇摆。儿子却小手一挥,满不在乎地说:“妈妈,别担心!凡事都有第一次嘛,放心啦!”望着他亮晶晶的眼睛、那副跃跃欲试的模样,我忽然松了口气:是啊,总得放手,让他自己去经历。

       出发前的晚上,我一边帮他收拾行李,一边絮絮叨叨地叮嘱:“身份证用完记得放回包里,脏衣服放进这个袋子,出门别忘了带眼药水……”话像说不完似的。儿子兴奋地跑来跑去,嘴里应着:“知道啦!知道啦!”我却在心里叹气:这些话,他真听进去了吗?

       深夜,我翻来覆去,难以入眠,一遍遍查看当地天气,反复阅读老师的通知,生怕漏掉什么细节。这时,孩子他爸突然说:“你说他们这次出去,安全吗?要不我明天请个假,跟着去?”我“噗嗤”笑了——原来这位“沉默先生”心里也藏着同样的焦虑。但我马上正色道:“男孩子总得有点闯劲。他这么积极,咱们可不能拖后腿!”丈夫还在嘀咕,我心里反倒更坚定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准时到达集合点。孩子们叽叽喳喳聊得热闹,儿子痛快地跟我挥挥手:“拜拜!”欢快地跑向小伙伴。我望着他头也不回的背影,既欣慰又有些失落。

       回到家,心却跟着他走了。我时不时查看儿子的定位,刷新老师发来的照片:看到他们在高铁站安安静静地看书,这群半大孩子,竟能在闹哄哄的环境中守住一片清静;看到儿子面无表情地发呆,我赶紧打电话问,结果他说:“就是困了!”;看到孩子们嬉笑打闹,我的嘴角也不自觉上扬;偶尔在镜头里找不到他的身影,心又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就这么“云跟随”了一路,直到他们顺利抵达酒店、完成报到,我才稍稍踏实了些。可左等右等,始终没等来儿子报平安的电话,我忍不住打过去。他语气低落:“没和好朋友分到一个房间……”我赶紧安慰:“没事,一会儿……”话还没说完,他突然兴奋起来:“对了,我可以去找他玩呀!妈妈再见!”电话“咔嗒”挂了,我咽回满肚子的牵挂,继续守望。

       三天两晚,老师发来的照片里,儿子聚餐、备赛、参赛,却一次也没主动打来电话。这份“安静”让我有些失落,可忽然想起当年我从江苏来北京读大学,后来工作、成家,不也常常如此?总是父母打电话来问这问那,我却要么报喜不报忧,要么忙起来就忘了回复他们的关心。这么一想,我反而释然了。孩子的世界正在变大,父母的牵挂则像一根看不见的风筝线,轻轻牵着,默默守着。我们要做的,不是紧紧攥住那根线,而是在适当的时候,学会徐徐松开。

       接站时,儿子老远就向我挥手。回家路上,他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讲比赛的事、和朋友玩的趣事,甚至还有自己照顾自己的小得意。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成长的,何止是孩子?父母,也在一次次放手与眺望之间,学会了怎样去爱,怎样得体地退出。

       风筝终要飞向天空,线轴旁的我们,依然守在原地,却不再焦虑:因为相信,风的方向,正是他要飞的远方。陈琪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