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脩”之外

发布时间:2025-10-11 12:51:30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

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

国+社区新媒体 每天影响过亿人

       真正的尊师不在物质的多寡,而在一声问候、一次成长、一句感谢中那份纯粹而持久的心意。我要发表——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讲台上那束淡雅的野菊花上。又是一个教师节,校园里飘荡着甜美的祝福声,孩子们手中捧着各式各样的礼物,从手工贺卡到精美鲜花,琳琅满目。

       古时弟子拜师,必奉“束脩”为礼。十条干肉,虽不贵重,却承载着对师者的敬重与求学的诚心。《论语》有云:“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那时的师生情谊,朴素如清泉,澄澈明净。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束脩”之礼早已化作形式各异的感念,但其内核的真诚,不应改变。这让人不禁想起一位乡村教师曾分享的往事。他认为,尊师重道的本质,不在物质的多寡,而在心意的真诚。这份心意,是对知识的敬畏,对传承的感恩,更是对人间温暖最直接的回应。

       他回忆起第一个教师节,那个瘦小的男孩气喘吁吁地跑进办公室,小手紧紧攥着一颗用软布仔细包裹着的梨子,脸蛋红扑扑的,眼睛里闪着腼腆又期待的光,小声说:“老师,俺娘说您辛苦了,这梨子甜……”那份小心翼翼的心意,让他感动至今。如今他已桃李满天下,每逢节日,收到最多的是学生们发来的问候与感谢。

       教师节前夕,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到母校,没有带任何礼物,只是搀扶着年迈的老师在校园里散步,讲述着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与感悟。夕阳西下,师生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延续着教与学的缘分,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真正的尊师,是课堂上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响,是走廊里那一声清脆的“老师好”,是离校多年后重逢时,握手间传递的温暖与力量,是将老师教诲融入言行的人格养成。这些无形的礼物,何尝不是对“师道”精神最真正的尊重与传承?它们早已超越了功利的交换。

       粉笔灰飘散在秋光里,下课铃声响起。老师们收拾好课本,看着空荡荡的教室,忽然发现讲台上放着一封信。展开一看,是学生们集体写的感谢信,字迹各异,有孩子悄悄把“谢谢”二字描了一遍又一遍,墨迹透纸背,却同样流露着真挚:“谢谢您教会我们知识,更教会我们做人。”

       礼物的价值,从来不在价格,而在那份恰到好处的心意。野菊花在风中轻轻摇曳,香气弥漫了整个走廊。那是一种不张扬的芬芳,朴素却持久。它不争春色,只在秋风中静静绽放,一如那无需贵重礼物加持、本就纯粹如玉的师生情谊。最珍贵的,往往最简单;最长久的,往往最无言。瞿杨生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