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之光,案头孤灯

发布时间:2025-10-19 10:43:02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

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

国+社区新媒体 每天影响过亿人

       掌中之光易碎,案头孤灯长明,真正的思考始于放下手机、重拾纸书的静谧时刻。我要发表——

       如今的人们,似乎都与手机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身处何地,总能看到闪烁的屏幕映照着一张张专注的脸庞:在地铁晃动的车厢里,在氤氲香气的餐桌旁,甚至在川流不息的十字路口,总有人低着头,指尖在冰冷的屏幕上翩跹起舞。

       说来惭愧,我自己也曾深陷其中。闲暇时分,手指总会不自觉地伸向那个发亮的物体。有研究表明,即便手机静置一旁,它的存在本身就像一个无形的漩涡,不断吞噬着我们的注意力。那些未读提示的红点,宛若悬在心间的朱砂痣,时时刻刻诱惑着我们去采撷。

       神经科学家通过脑部扫描发现,长期沉迷手机的人,其前额叶皮质竟会逐渐变薄——这片掌管自控与决断的疆域,正被我们日复一日的滑动悄然侵蚀。我们以指尖丈量世界,却未曾想到,也在不经意间重塑着自己的大脑图谱。

       推送的文章、朋友的动态、爆炸的新闻……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永无止境。然而这些碎片化的阅读,恰似春风拂过湖面,泛起涟漪,却难留深痕。研究显示,越是频繁地切换关注点,就越难以进行深度思考。我们以为在汲取知识,实则可能正在丧失沉思的能力。

       犹记少年读书时,总要寻一处静谧角落,让心神渐次沉静,方能步入文字构筑的世界。有研究证实,纸质阅读时的大脑活动更为沉静有序,与刷手机时的浅层兴奋大相径庭。我们轻划屏幕,自以为博览群书,殊不知可能正与深度思考背道而驰。

       友人相聚,本应是言笑晏晏、温情脉脉的时刻,却常常沦为各自刷屏的默剧。《社会心理学》期刊曾有论文指出,仅手机置于桌边,就足以降低交谈的深度与共情的温度。那块发光的板子,不知不觉间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稀释、冲淡。

       最令人忧心的是那种虚幻的满足感。日读万言,便自以为学识渊博。然而,深度阅读所形成的神经联结,远比碎片化阅读来得牢固而丰富。真正的阅读需要静心凝神,需要与文字角力,甚至需要经历困惑与顿悟——这一切,恰是那块发光屏幕最难给予的礼物。

       某日在地铁上,见一位青年手捧纸质书,在拥挤人潮中读得入神。那一刻,时光仿佛倒流。纸质书的质感、重量,甚至墨香,都能帮助记忆更好地扎根。每一页翻动的声音,都在悄无声息地加深着理解的深度。

       而今,我试着改变:每晚将手机请出卧室,独坐灯下,重拾纸书。初时确实难熬,心神不宁,若有所失。但随着时光推移,渐渐能沉入字里行间,重新发现深度阅读带来的喜悦,远非刷屏之乐所能企及。掌中之光虽炫目,终不及案头孤灯照得深远。人若沉湎于即时的满足,便再难体会思考带来的回甘。愿我们都能偶尔放下手机,重拾书本,在舒缓的阅读中,找回被这个快节奏时代碾碎了的沉思时光。王晓倩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