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衡水广播电视台原记者樊军专程来到抗日英雄杨靖宇战斗生活和牺牲地走访,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呈现给广大读者,以此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通化的夏也是滚烫的。早晨八点,杨靖宇烈士陵园的广场已经挤满了等待参观和同我一样准备拜谒杨靖宇将军的各地游人和拜谒者。
陪同我前来的是我的同行、老朋友吴玉君。
吴玉君先生是东北抗联历史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其学术生涯与通化这片浸染着抗联英烈鲜血的土地紧密相连。作为满族后裔,他深耕抗联史四十余载,不仅是通化市作家协会的前主席,更是将抗联精神融入地方文化血脉的重要推手。
他主持编写了《抗联纪念馆》《杨靖宇烈士陵园》的官方讲解词,这些文本成为参观者理解抗联历史的重要指引。他编著的《永远的抗联》以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事,系统梳理了东北抗联的战斗历程,而《杨靖宇赋》《抗联史诗》等作品更以文学形式将英雄事迹镌刻在石碑上,使其成为通化城市精神的文化地标。此外,他撰写的 20余篇抗联现场教学教案,被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等机构采用,成为党性教育的核心素材。
他长期活跃在文化教育一线,曾为通化师范学院师生作《铁血军魂与民族忠魂》专题讲座,以“九·一八”事变到杨靖宇殉国的历史脉络为主线,结合周保中、赵尚志等将领的事迹,生动诠释了抗联精神的内涵。他还参与通化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文化体验,使抗联历史从书本走向现实。
他告诉我们:“杨靖宇烈士陵园是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建于1958年,每天来这里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是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
在陪同参观时,吴玉君能从展品细节中挖掘出震撼人心的历史真实,让冰冷的文物瞬间成为有温度的历史见证。这些深入浅出的讲解,使观众得以触摸历史的肌理。
通过他的讲述,我们得以在杨靖宇雕像的拳痕里、在抗联军旗的弹孔中,触摸到白山黑水间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
我们拾级而上,杨靖宇烈士陵园的正面矗立着杨靖宇将军的铜制雕像在晨光中愈发肃穆。将军身披大衣,目光坚定地望向长白山方向。
两侧是四个展室,陈列着将军的生平事迹图片和珍贵文物。塑像后侧就是将军的灵堂。
杨靖宇(1905—1940年),著名抗日英雄。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他是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1932年,受满洲省委委托到南满整顿磐石抗日游击队。这一去就是八年!他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五昼夜后壮烈牺牲。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走进灵堂弯腰致敬,缅怀伟大的抗联英雄。杨靖宇将军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凯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杨靖宇是东北抗联的旗帜性人物,杨靖宇精神是东北抗联精神的集中代表,是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全体将士共有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杨靖宇赤胆忠诚,真正做到了“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他牺牲的时候年仅35岁,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献给了最壮丽的革命事业!
吴玉君的《杨靖宇赋》写到:黑水白山,镌刻将军足迹;红城热土,写满抗争记忆。大好河山,屡遭觊觎。生死存亡,又遇强敌。然国难当头,但见英雄壮举;不畏强敌,顿现赤子豪气;转战游击,彰显将军战绩;慷慨赴死,宣誓民族大义。
将军者,民族英雄杨靖宇!
赤子者,民族忠魂杨靖宇!
我们跟随吴玉君的脚步,转往相邻的东北抗联烈士纪念馆,吴老的脚步明显加快。这是一个地下建筑,规模很大,设置齐全,布展十分讲究,进门两侧直立14杆指向天空的步枪,既是向参观者的致敬,也象征不屈不挠的东北抗联精神。
最让人心潮澎湃的是“八女投江”场景。八位女战士的雕像立于波涛之中,眼神坚毅。吴玉君指着图片的文字说:“她们中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抗联将军的一颗颗忠心,抗联将士的一幕幕情景让人们屏住了呼吸,潸然泪下。
吴玉君用他那磁石般的嗓音朗诵了他刚刚创作完成的《东北抗联赋》:“巍巍白山,千里蜿蜒,见证不屈之东北抗联,何以弱兵之旅御寇于雪地冰天,殊死牵敌三十余万。”
滔滔松水,日夜流转,述说英雄之人民军队,何以血肉之躯孤悬于腥风血雨,艰苦奋斗一十四年。
呜呼,我抗联!舍生忘死,勇赴国难,扬军威,铸军魂,血身裂体以开天,立我中华尊严。敢拼敢打,打就打他个昏天地暗,惧什么前赴后继,孤军奋战,笑对身无御寒衣,手中缺枪弹。
嗟夫我将士!使命在肩,血碧心丹,抵外侮,唤民众,砥柱中间而卫边,挽我大好河山。敢冲敢杀,杀就杀他个人仰马翻,怕什么褴褛衣衫,露宿风餐,尤唱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大气磅礴,铿锵有力,感人至深。他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在研究创作《抗联赋》,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前夕终于完成了。”他如释重负。
离馆时已是正午,陵园外的甬路上青松挺拔,鲜花盛开。他回望着抗联雕塑群像说:“这些年总有人问,抗联精神到底是什么?你看这通化城的烟火气,就是最好的答案。”松柏,沙沙作响,像是英雄们在轻声应答。我的脑海里涌出七个大字:“铁血丹心照山河。”
入夜,通化万家灯火次第亮起,我忽然懂得,那些长眠于白山黑水间的英魂,从未真正离开。樊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