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已沐浴过月光

发布时间:2025-11-02 10:44:40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

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

国+社区新媒体 每天影响过亿人

       在奶奶的饺子香、弟弟的月饼和推门时的熟悉气息中,我提前沐浴过了属于我的、最温暖的月光。我要发表——

       纵观古时今日,中秋一直被称为团圆的日子,仿佛月亮一圆,人心便也该圆满,未能团圆便总带着几分遗憾。古诗词里尽是望月思乡、独饮无亲的句子,月光、清风、孤影总是缺憾的代言人,高悬的满月也带上了一层名为忧伤、思乡、遗憾的朦胧纱幕。如今的电视广告、节日海报、商场促销,也依然沿用着“月圆人团圆”的模板,逃不开明月中秋的团圆意象。

       我记忆里的中秋,似乎很少承载那些关于月圆月缺、人聚人散的深刻喜悲,它更像一个明确的信号:放假。节假日放假意味着短暂的“逃离”,是从功课和考试中抽出来的一刻自在,这是一种独属于学生时代的快乐。

       往年中秋时,父母总是回不来的,他们在戈壁尽头的地方,坐火车要一天之久。于是中秋的团圆,往往只靠一根电话线完成。电子音传来问候,我们在这头应答,像完成了某个仪式。家里常驻的只有四个人:爷爷奶奶、弟弟和我。

       我们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习俗。有时吃顿饺子,有时嘴馋了,奶奶骑着三轮载着我们去镇子上称点散装月饼。乡下的夜空很干净,天晴时月亮往往很亮,照得院子里白茫茫的,但我们并没有赏月的习俗,晚餐过后并不会长久地待在一起,聊聊餐食、他乡亲友、作业进度,再以早点休息作结。兴许是这网络便捷了交流,也就淡化了思怀,以至于我们不再有古诗词里那般沉甸甸的离愁,甚至偶尔觉着长辈的絮叨思怀略显夸张。“我们总会相见,视频里不也看得清清楚楚?”我常常这样对他们说。那时我总觉得,离散不过是去了不同的城市,借着荧幕总会相见,但我忘了,借着荧幕相见的前提是我们都还在人间。

       今时同往日不一样的是,我离开了家乡,也成了那个“在外的人”。城市的中秋是喧嚣的。灯光炫目、店铺营销火热、街上行人往来游玩其中,唯独月亮是缺席的。人们依旧谈论团圆,却更多的是在朋友圈里晒月饼、晒礼物、晒一顿丰盛的晚餐。

       今时同往日不一样的还是,假日里我竟不愿独享时光,而期盼着回家。拧下把手,推开房门,进入了餐厅,往前走七步,便到了小厨房门口,探头看去,奶奶在厨房下饺子。右拐没两步便到了客厅,弟弟低头刷着手机,却在我进门时抬头咧嘴一笑。没有夸张的寒暄,没有汹涌的抒情,一切都那么平常,就好像我只是放学晚了五分钟。

       晚饭后我走到院子里,今夜无月,云层厚实。回家前城市的天空也不见月,但我并不遗憾。因为属于我的月光,我早已沐浴过了。它不是悬挂在天上、被千古遥望感叹的那一轮,而是藏在奶奶包的饺子里、弟弟让给我的那块蛋黄莲蓉月饼里,是推门那一刻扑面而来的、熟悉的气息。李娜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