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收秋记

发布时间:2025-11-07 12:57:53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

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

国+社区新媒体 每天影响过亿人

       那年回乡收秋的汗水与酸枣的滋味,是我对故乡与父母最深的眷恋。我要发表——

       故乡距我上班的县城三十多里路。那些年,每逢国庆节放假,我从未外出旅游,回乡帮父母收秋种麦成了最重要的任务,假期也因此成了我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光。每天起早贪黑在地里劳作,虽然辛苦,却也收获了踏实的快乐,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村里生产工具还很落后,没有收割机,收秋基本靠人力和牲畜。运输主要靠人力推车和牲口拉车,速度慢、效率低。收获一亩玉米,几个人协作也得花上一整天。因此,劳动力尤为关键,无论在外求学还是打工的人,这时都要返乡参与秋收。

       常言道:“抢秋夺夏。”秋天收完玉米,紧接着就要种麦子,这是乡村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之一。天还未亮,父亲就起床磨镰刀、喂牛,母亲则忙着做饭。早饭后,全家人便下地收玉米。故乡人称“收玉米”为“掰棒棒”。我常选择先用镰刀将玉米割倒,父母和妻子则负责掰玉米。一亩地大概半天能割完,但掰起来费劲,到中午也不一定完成。即便掰完,还得装车运回家,两三趟也未必拉完,因此午饭常常拖到下午才吃。

       清晨下地时,凉风习习,空气里弥漫着玉米成熟的馨香,沁人心脾,干活格外有劲。可一过十点,太阳升高,秋阳虽不如夏日酷烈,但在田里劳作一会儿便汗流浃背。手磨出了血泡,有时不小心被玉米叶划破手指,简单包扎后仍得继续干活。中午过后,玉米终于掰完,便开始装车往家运。运到家还得卸车,卸完已是半下午。简单吃点东西,又得返回地里,将玉米秸秆捆好运出地外,这叫“腾茬”,为接下来种冬小麦做准备。晚上也不能闲着,得剥掉玉米穗上的外皮,然后背到房顶晾晒。父亲心疼我,不让我往房上背,便由他站在房上,用“担杖”把装好玉米的筐吊上去。一筐一筐地来回吊运,常常干到大半夜,一天的劳作才算结束。第二天还得继续。那时家里有七八亩地,如此紧张忙碌,假期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

       收秋虽累,却也有不少乐趣:比如,平时很难抓到的蚰子(油葫芦),这时因玉米放倒而无处藏身,变得容易捕捉;有时还能在地里发现一窝小野兔,带回家养几天,却又悄悄跑掉。最令人欣喜的是,玉米放倒后,地埂上常会冒出一片野韭菜花,还有一树红艳艳的酸枣。摘一颗酸枣放进嘴里,又酸又甜,顿时生津解渴;采些野韭菜花带回家炝锅下面条,那股香气至今难忘。

       后来父母年岁渐长,体力不支,那年我为家里买了一台小手扶拖拉机,运输省力不少,一亩玉米最多两趟就能运回家。

       再后来,有了玉米收割机、旋耕机和播种机。如今只需开车到地头,机器便能将玉米收割、装袋,再用小吊车吊上房,秋收变得轻松快捷。种麦时,旋耕机将玉米秸秆直接打碎还田,再用播种机播种,既省事又环保。

       如今的故乡,收秋种麦再也不像过去那样令人发愁了。虽然父母已离我而去,我也很久没有再回乡收秋,但那段回乡劳作的岁月,始终萦绕在心头。这不仅是对故乡一个时代的记忆,更是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与感恩。白金锁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