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英雄 一门志士——广平苗氏家族的抗日故事

发布时间:2025-11-22 11:10:35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

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

国+社区新媒体 每天影响过亿人

       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在邯郸市广平县,苗锦富一家坐在电视机前,目光被一幕幕壮丽场景深深吸引,笑容洋溢在脸上,热泪含在眼里。父辈们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往事再次浮现在脑海。

抗日英雄苗之义

       苗锦富说,在肥乡区(原肥乡县)和广平县,提起抗日英雄苗之义和他一家打日寇、除汉奸的事迹,可谓家喻户晓。

       苗锦富的父亲苗之义(曾用名苗芝华),原是肥乡县南刘村人,因地域划分,后属广平县南刘村人。1903年,苗之义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南刘村党支部委员、武委会主任、村自卫队队长。1937年,苗之义在肥乡县东区成立了抗日游击队,任抗日游击队队长;1939年,任南刘村民兵连连长;1940年,邯郸三分区和肥乡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了“英雄模范团”,他任该团模范班班长、除歼小组组长。

       苗之义领导的游击队神出鬼没,机智灵活:在集市上发传单、贴标语,扩大革命影响;组织民兵和群众破坏敌人修的公路、割电话线、锯电线杆;还经常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敌人情报,及时报告给上级。游击队经常配合县大队和正规军袭击敌人,还多次进入肥乡、广平县城干扰敌人,深入敌穴抓捕汉奸特务,埋伏在路沟、林内、坟场伏击敌人,搞得敌人晕头转向、心惊胆战。

       1942年,苗之义、苗改成、苗九成三兄弟接到组织交给的任务,刺杀日本特务黑团团长黑从周,他们机智勇敢,圆满完成任务,苗之义荣获三等功。日伪军悬赏重金捉拿苗之义。苗之义和民兵连始终没有屈服,坚持同日伪军顽强斗争。

       1945年6月17日,三地委、三专属、三分区在冀南军区驻地房儿寨村隆重召开祝捷大会,授予苗之义“杀敌英雄”称号。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苗之义的居所多在阴暗的坟场和潮湿的地道里,日子一长,疥疮爬满全身,这令他痛苦不堪。解放后虽经多方治疗,却始终未能痊愈。1963年,苗之义病逝,享年60岁,直到那一刻,他的皮肤病依然没能治好。

深明大义的革命母亲

       自从中国共产党号召全民抗战之日起,苗家就是远近闻名的抗日大家族,核心成员包括:母亲李黑妮、大儿子苗之义、二儿子苗改成、三儿子苗九成、女儿苗秀珍和女婿闫慈航。

       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之际,全族成员没有一个贪生怕死、委曲求全,一致选择了向死而生,英勇斗争。这一切离不开那位深明大义的母亲——李黑妮。

       李黑妮,1877年出生于肥乡县北吴村(现属广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她嫁到南刘村,共生育3个儿子、5个女儿,丈夫中年病逝。她一生勤劳俭朴、贤惠善良、坚强果断,常给孩子们讲述从评书、戏剧中听到的岳飞、杨家将、包公等古代英雄的故事,让孩子们从小接受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

       “九·一八事变”后,李黑妮教育孩子们勿忘国耻,要做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在她的教育和鼓励下,孩子们纷纷加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组织。日伪军对“苗氏家族”恨得要命、怕得要死,到处张贴布告,重金悬赏捉拿苗之义。

       “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李黑妮全力支持儿女们的抗日活动,帮助儿女隐藏武器、缴纳公粮、救治伤员、接待抗日干部。1937年,肥乡东部的农村抗日武装组织在她家成立,时任肥乡县抗日妇女救国会主任的殷耀中、县抗日大队长谭子明、政委王长年和抗日模范团团长崔志国等人,经常出入这个“红色堡垒户”和情报联络点。

       1940年8月13日,由于汉奸叛徒出卖,日寇抄了苗家,烧光所有房屋,把李黑妮打得昏死过去,她就此落下终身残疾。即便受尽酷刑,她始终没有透露儿子苗之义、女儿苗秀珍和其他抗日干部的丝毫信息,成功保护了杀敌模范班战士和民兵地下党组织。

       肥乡县抗日政府给予李黑妮高度评价。后来,党组织将她转移到抗日民主政府秘书家安置。直到日本投降后,当地政府在原址为苗家修好房屋,苗母及家人才得以返回自己家中。

       解放后,苗家经肥乡县人民政府和广平县人民政府认定为“抗日堡垒户”,苗之义的母亲被授予“革命母亲”称号。这位英雄的母亲1973年去世,享年96岁。

个个是英雄

       苗氏三兄弟苗之义、苗改成、苗九成和妹妹苗秀珍,在当时被称为“苗氏四杰”。苗之义有个曾用名叫苗芝华,这个名字是有来历的。1938年,为了保护当时时任广平县县长兼县大队大队长的郭献瑞(解放后曾任北京市副市长、九大党代表),肥乡县党组织委派苗之义与郭献瑞单线联系,传送情报并随时保护郭献瑞的安全。苗之义以苗芝华的名字圆满完成了任务。

       1939年,苗之义动员三弟苗九成加入肥乡县抗日大队,担任侦查员,苗九成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兄弟互相帮助,彼此鼓励,齐心协力英勇杀敌。周边的日伪军,尤其是汉奸特务,听到他们的名字就心惊肉跳。


       苗之义的三弟苗九成,1919年9月出生,9岁时因家穷被人抱养(改名为刘九成)。抗战爆发后,在苗之义的动员下,他积极加入抗日组织,先是在肥乡县抗日大队当侦查员,从1940年开始,在冀南三分区情报处(敌工站)工作,后被派往广平县情报分站任侦查员。他机智勇敢,常打入敌人内部,营救了许多抗日人士,多次受到上级表扬。

       抗日战争胜利后,苗九成(改名为苗志洲)跟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随后又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重庆战役和剿匪战役,曾任连指导员、连长等职。1982年离休,1991年10月因病在宜宾去世,享年72岁。


       三兄弟中的老二苗改成,因抗日工作奔波忙碌,身体过度劳累,于1945年英年早逝。

       在“苗氏四杰”中还有一位女杰,即排行第三的苗秀珍。1938年,苗秀珍任南刘村妇救会主任;1938年入党,后任陈固村第一任妇救会主任。苗秀珍在工作中又培养了一位优秀的抗日救国妇救会主任、中共地下党员王书芳(小名东美,解放后名为徐书芳)。她曾凭借大智大勇,从敌人枪口下救下肥乡县抗日妇女救国会主任殷耀中,因事迹突出被表彰为“抗日英模”。苗秀珍的丈夫闫慈航,1938年入党,曾任中共肥乡县委秘书、县抗日区长、县抗日政府财粮科科长。在担任区长期间,他推动所管辖的50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党支部、农会、穷人会等组织。闫慈航和苗秀珍这对革命伉俪,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中,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既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也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他们的事迹传为佳话。1949年,夫妻二人奉命北上,调至北京工作。闫慈航因病于1964年去世,享年60岁。苗秀珍于1996年病逝,享年91岁。

       时至今日,这个红色革命家庭的光荣传统依旧延续,苗家后人虽工作岗位不同,但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一脉相承。刘圆圆、孙伟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