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大山女孩的校长妈妈”、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在全国点映阶段,深陷舆论纷争。“改编不当”成争议关键,“扭曲事实”“魔改张桂梅”成为舆论焦点。为什么要把酗酒的父亲角色改成了母亲?张桂梅校长的精神支柱是自己坚定的信仰,电影中为何换成了她丈夫?山区女生不上学的原因是“逃课、去网吧、还有逛街买衣服”……对于这些质疑,影片的主创也相继站出来发言辩驳,酗酒母亲的情节中,那位母亲最终也在张老师的帮助下走上正途,改编是为了展现张老师“救了三代女性”。随后,央视电影频道的官方微博发文力挺影片,称该片为一部动人的影片,影片中“男性角色着墨极少,更多是在塑造各自立体、丰富、生动的女性角色,不存在消费、物化、贬低女性的现象。即便如此,争议还在发酵,恶评愈演愈烈。对这部电影的一些“口诛笔伐”显然已经不属于正常的文艺批评,甚至有网络语言暴力之嫌。
一部电影拍出来,有好评、有差评都是很正常的事,文艺批评不可怕,可怕的是预设的立场和莫名的情绪。我们可以探讨海清饰演的张校长是否不够刚强,或许海清的确没有能够把她心中“精神高度遥不可及”的张桂梅演活;我们也可以批评影片在酗酒、家暴等问题的处理上该更符合农村现实,更可以就人物塑造和细节设置等导演手法上的得失偏颇发表意见,但无论是观众还是编剧,阴阳怪气地吐槽或是带有情绪地回应,甚至一句“就知道男导演拍不好张桂梅的故事”便草率定论,都是不理智且没有价值的。这样的争论,是失焦的,也是内耗的。
一部电影,乃至一部文艺作品问世,引发讨论是它该有的宿命。但良性的舆论环境,应该是少一点意气之争,多一点真诚的思考。如果在思考中,在争辩中,在各种杂音和回声中,我们能接近这部电影的本质,能引起更多人去关注张桂梅校长本人和她的伟大事业,这或许才是讨论的意义,也是影片本该追求的“初心”。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是丽江华坪女子高中的宣誓词,也是影片名字的来源。要相信,电影是有力量的,尤其是这样一流题材的影片,其力量一定来自观众真实的共鸣。
处于风口浪尖的《我本是高山》主创团队,唯有直面观众困惑,回应好上述争议,才能真正获得市场认可。而观众不要靠道听途说评电影,共情、有力量、感动、激励……不管做到哪一条,都是自己需要的好电影。张惠菊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3年第47期(2023年11月24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