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北方大学生组团穿“军大衣”上课,带火了这款常作为军用或劳保用品的棉服。便宜、保暖、“土到极致就是潮”,是军大衣棉服替代羽绒服成为今冬潮流单品的主要原因,也是青年人抵制羽绒服价格过高的情绪表达。
近年来,羽绒服涨价潮迭起,有些国产品牌也贵的让人高攀不起。几天前,“国产羽绒服卖到7000元”登上热搜,不少网友表示,羽绒服越卖越贵。有人开玩笑地说,“年过30岁,全款拿不下羽绒服”。
1936年,世界上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羽绒服诞生。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这种轻便、保暖的御寒衣物几乎进入了北方家家户户的衣橱,就连不少南方人也会常备一件。但在保暖之外,越来越多附加值被添加到羽绒服上,导致了其价格的接连攀升。“印象中羽绒服七八百块钱就已经很贵了,没想到现在一千多块钱都算正常价格了。”不少近期有购置羽绒服打算的人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确实不是“身边即世界”的个人感受。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数据,2015年到2020年间,中国的羽绒服均价已经从438元升到656元,大型防寒服的价格突破1000元,其中2000元以上的占比接近70%。在售价越来越高的背后,是羽绒服的成本走高了吗?
买件羽绒服,凭什么不“绒”易?首先必须看清,涨价的锅,不能让“鹅”背。从事羽绒服生意的司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市面上羽绒服以鹅绒鸭绒为主,前面带的数字就是相应的绒的含量,比如90鹅绒、70鸭绒,数字越大越保暖。区别在于70的绒可能是翅膀的毛,80的绒是胸脯的毛,90的就是脖子的毛。鹅绒的价格是鸭绒的一倍还要多。同样是70-90的绒含量,鸭绒的价格在每公斤200-400元不等,鹅绒的价格则是每公斤500-900元。每克的单价乘上充绒量,可以得出每件衣服的羽绒成本。司女士举例,一件200克左右充绒量、绒质量中等、基础款式的羽绒服,最初的出厂价可能就在160元左右。量大的话每件还能再便宜几块钱。但司女士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下游需求端,众多品牌都开始向高端化发展。
不少国产羽绒服品牌,为了走高端路线,铆足了劲拼营销、请明星、玩联名,一路把羽绒服的价格“卷”上了天。问题是,噱头炒得再热,真保暖才是硬道理。从电商销售数据看,售价过千的羽绒服,消费者并不买账。于是乎,有了军大衣、花棉袄的复古。
据统计,京东11.11期间,军大衣设计的棉服成交额同比增长181%。淘宝平台也显示,“军大衣外套”的热度在发稿时间前一周内上升了562%。“不是羽绒服穿不起,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当这句话被很多网购者转发,消费心态的变化被确认。
比拼“价格力”是商家营销主旋律,追求“性价比”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平台、商家套路化繁为简,同归于“低价”,由此衍生出更多新的竞争……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内容为参照,折射出比价常态化以及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现实。
如今,品质生活是共同追求,消费需求告别“有没有”,进入“好不好”,消费者更为理性,要升级的不含糊,能节省的不能买亏了。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顺应消费者心态新变化,把握品质消费新趋势,不断丰富消费场景,让再小众的需求也能被满足,用新供给催生新需求,消费自然就旺起来了。商谈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3年第47期(2023年11月24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