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社区>看新闻>报上说了
记者走基层——来自一线的改革故事

发布时间:2024-07-31 12:43:08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

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

国+社区新媒体 每天影响过亿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河北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长按二维码观看视频报道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记者走基层·来自一线的改革故事》,来看我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燕赵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家住河北石家庄的王汝春,从2014年1月开始,每天早晨八点,都会在自家阳台上,拍摄一张“天空写真”,并在挂历上记录下每天的空气质量等级和污染指数。每到年底,他还会把全年的照片汇总制作成一张“石家庄市空气质量变化图”。


       石家庄市民王汝春:“从这个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来,这是逐年地在变化,优良天逐年增多、污染天逐年减少。”

       生态环境部门的数据,也为王汝春的“天空日记”做出了权威的注释:2013年,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为104微克/立方米,到2023年,这一数值已降到38.6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250天,占比达68.5%。

       美好生活的背后,总有人付出,时辰和他的家人就在其中。时辰是塞罕坝机械林场阴河分场的副场长,是名副其实的“林三代”。

       2014年,时辰通过考试来到了爷爷和父亲付出毕生心血的林场。当时,在前两代塞罕坝人的努力下,林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0%,剩下的大多是树木难以成活的荒山、沙地。为了拿下这些“硬地块”,时辰和同事从选苗开始,逐步提高造林成活率。就这样,他们一点点将林地面积扩大。

       塞罕坝机械林场阴河分场副场长时辰:“我们现在致力于打造这种异龄复层混交的林分结构,因为这样的林分结构是更稳定、更健康。”

       2022年,林场完成当年的造林任务后,塞罕坝大规模攻坚造林基本结束,造林方向转为林冠下造林。

       一次又一次的绿色攻坚,让林场的林地面积扩大到115.1万亩,造林成活率达到99.4%,创历史最高值,为京津冀区域生态筑起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据2024年7月20日《河北新闻联播》

滹沱河:一泓清水穿城过 两岸绿变引客来



长按二维码观看视频报道


       滹沱河是石家庄的母亲河,曾断流30多年,河畔植被稀少,土壤沙化严重。近年来,石家庄市持续实施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一泓清水穿城而过,生态绿带串起城市发展新动脉。

       常雁起是石家庄市的摄影爱好者,他拍摄鸟类十多年。这几年,他在家门口的滹沱河就能拍到很多的鸟。

       石家庄市摄影爱好者常雁起:“当时的鸟类没这么多,现在通过这两年修复了以后,然后各种生物也多了,鸟也就多了。”

       十多公里长的滹沱河城区段“扩河为湖”,宽阔的水面加上茂密的植被,如今,来滹沱河游玩已经成为石家庄市民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在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工程运维服务中心,记者找到了过去滹沱河的影像。十几年前,随着上游来水减少,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增加,滹沱河黄壁庄水库以下河道一度断流。河干了,转而污水往里排、建筑生活垃圾往里倒,再加上猖獗的采砂盗砂,这条干河成为石家庄市区主要风沙源。

       2017年起,石家庄分三期对黄壁庄水库以下109公里河段实施系统修复,修复后的滹沱河植被覆盖度63%以上,生态水面2680多公顷,水质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沿岸绿地1万多公顷、生态补水超36亿立方米,每日产生清洁氧气182吨。常年有水的滹沱河,让沿河两侧10公里范围内地下水位显著回升。这也让正定县周家庄恢复了多年不见的水稻种植。

       109公里长的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衍生出一条106公里的生态走廊,这条走廊连通上下游,大大促进了沿岸县区的文旅发展的同时,让四个县区之间不便利的交通变得顺畅起来,水清、树绿、美景成为常态,激发了石家庄这座城市的新活力。据2024年7月19日《河北新闻联播》

邯钢:从生产钢材到“制造+服务”的深改之路



长按二维码观看视频报道


       钢铁,是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去产能、调结构、促转型,是河北钢铁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隶属于河钢集团的邯钢新区,今年刚刚完成退城搬迁,6月6号全线投产。《记者走基层·来自一线的改革故事》探访邯钢新区,从一家钢企的深改之路,看河北钢铁向绿而行、向上突围。

       从邯郸市区一路向西60多公里,就可抵达邯钢新区,从空中看,新区厂房被太行山环抱,自西向东呈“一字型”排布,和传统钢企围绕关键高炉、转炉抱团的布局大不相同,这样的设计首先事关企业的运输成本。

       邯钢新区副总经理李巨辉:“不仅仅是产品和产线的升级,更是对企业管理理念、生产工艺、技术研发的一个全面革新。厂区的一片平地西高东低,落差40米,整个排布的时候充分利用落差,全部实现了皮带运输,减少了厂区内的短(程)倒(车),厂区内很少看到车辆。”

       将新区建在县城之外,从筹备到搬迁花费了近五年的时间。搬迁后,就近实现的煤炭采购和工艺优化,极大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符合国家倡导的绿色低碳发展方向。

       邯钢的搬迁,是河钢在优化布局和一体两翼协同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从此放弃了生产低端粗钢转而向材料产品和服务转型。走进邯钢新区,新的生产理念、布局和新设备组合起来的细节随处可见,产业改革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应。

       邯钢新区副总经理李巨辉:“颗粒物排放量比搬迁前减少了30%,氮氧化物、硫化物排放量比搬迁前都减少了60%以上。我们的综合自发电比例基本上达到了110%,吨钢耗水降到两吨左右,外购能源费用基本为零,成本这块跟搬迁前比,吨钢降低成本就达到200元以上,整个数据指标都在业内属于领先水平。”

       走到今天,邯钢已经从过去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发展成用智能化来控制成本。新的厂区,一块大屏幕替代了过去42个操作车间的中控室,300多个流程全部实现智能化控制。

       邯钢新区生产制造部部长刘志朝:“以前就是各个系统都有自己的调度,管理上比较分散,效率上比较低。我们通过成(立)数字中心以后,部门进行了整合,在一起办公可以说遇到问题决策比较快。”

       而这样的改革,是河北钢铁行业的一个缩影。面对钢铁产业因为同质化竞争,销售接连疲软和污染严重等原因,很多大型钢企面临阶段性停产、钢材限制生产、库存积压等多重危机,河北钢企进行了壮士断腕式的改革。“十三五”期间,河北压减退出炼钢产能8212万吨,到2020年底钢铁产能压减至1.99亿吨。同时,河北钢企争相研发新品。以邯钢为例,自主研发的汽车钢材,市场份额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重轨用钢的产销量也占到了全国约五分之一;2023年,邯钢出口的轨道用钢超过2万吨,产品销往2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

       河北的钢铁企业从布局国内到放眼世界,不断提供“中国方案”。2016年,河钢集团全资收购了塞尔维亚最大的钢铁企业斯梅代雷沃钢厂,成立河钢集团塞尔维亚公司,20多项中国技术和管理制度在此落地,只用了半年的时间,河钢塞钢就结束了连续7年亏损的状况。

       中国河钢集团塞尔维亚钢铁公司首席运营官瓦拉丹·米哈伊洛维奇:“我们组建一些高效的团队,大家一起工作,我们使用现有设备来改进生产流程,用更好的维护手段来提高每个流程的效率。”

       2023年,河钢塞钢荣获欧盟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联合颁发的“绿色议程”奖励证书。如今,河钢塞钢项目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不只是河钢,敬业集团、德龙钢铁等一批河北钢铁企业也先后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钢铁的力量。据2024年7月18日《河北新闻联播》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4年第30期(2024年7月26日出版)

推荐阅读

天天奇闻汇|(10月30日周三)|河北高考报名开始;石家庄最美深秋来了

2024-10-30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三名河北籍航天员齐聚“天宫”

2024-10-30

《志愿军:雄兵出击》获得第三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七项提名

2024-10-30

苑东街道各社区日间照料站组织开展“爱老有温度 敬老情更浓”敬老月社区养老服务系列活动

2024-10-30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