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艺非遗传承不息
“黄骅面花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相传永乐二年,穷苦村民自山西洪洞迁徙至此,在渤海之滨扎根繁衍。由于本地土质盐碱,粮食产量低,人们食不果腹、朝不保夕,面粉尤为珍贵。逢年过节,祭拜神灵祖先,拿不出像样的供品,人们便用平时舍不得吃的面食,蒸制成鸡、鱼、麦垛、刺猬等形状的面食,敬奉祖先,祈求来年五谷丰登。”说起面花的历史,河北省级非遗黄骅面花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帝鉴食品的创始人孙建军如数家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面花不再局限于年节祭祀活动。后来,能工巧匠制作出木质模子,现在已成为家家户户过年的‘必需品’。”
走进河北帝鉴食品的厂区,浓郁的麦香味儿扑面而来。展架上的兔、猴、鱼、老虎等动物造型和桃、白菜等果蔬造型惟妙惟肖,让人欣喜。“帝鉴面花原料精选的是‘黄骅旱碱麦’中的绿色旱碱麦,之所以一直选择旱碱麦作为原料,首先是原产地放心,品质有保障;其次是旱碱麦为原料的面粉不沾手、韧性强、易成形、耐蒸煮;最主要的是成品色泽白净,麦香味浓,口感极佳,营养丰富。”孙建军介绍道,我们在保留传统制作技艺的前提下,创新技艺,严控18个制作标准工序,做到产品不粘口,营养丰富,麦香浓郁。
“铁狮子是沧州的文化标识,狮城人的精神图腾,为了让面花具有文化属性,把文化信息带入百姓生活,我们创新工艺,精心制作了2公斤重的沧州铁狮子面花,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孙建军说,产品创新过程中,既要保证面花的质量与口感,又要注重实用性,贴近群众,只有这样才能让老手艺产生新卖点。
据了解,帝鉴面花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创新,攻克了存储、老肥工业化生产等关键技术与设备的多项难点和瓶颈,让面花的制作技术实现了流水线量产与手工制作的完美融合。在保证面花质量与口感的前提下,紧跟市场潮流,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海鲜面花系列、十二生肖系列等,并相继推出了儿童、礼品、婚宴、寿诞、生辰、节日、节气和个性化定制等创新型面花美食,让这项古老的民间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2009年,黄骅面花制作技艺入选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建军在沿用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良,让黄骅面花历久弥新。2019年5月,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2020年9月,被中国商业联合会评为《全国商业质量奖》;2023年,被文旅部评为国家非遗工坊案例等荣誉称号。
瞧起来好看,吃起来留香,在帝鉴,视觉和味觉的双重满足还不够。孙建军要品味的,还有面花蕴含的“文化大餐”。“当黄骅小麦遇到非遗技艺,我们做的是文化,顾客品的是乡愁。”孙建军的想法明晰。“我们就是要把这个民俗文化传承下去,而发展,就是最好的传承。”
如今,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同时,工坊通过开展公益性面花制作技能培训,将脱贫人口和低收入家庭吸纳进来。学员学成之后有一部分留下来工作,有一部分在市区或乡间开起了面花小作坊,服务于乡邻旧居,非遗传统技艺得以有效地传承、传播。
谈到未来,孙建军表示,今后,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要继续传承黄骅面花制作技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系统性保护,积极推动工坊建设,实现面花制作技艺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在带动百姓实现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民以食为天,传统面花有着美好的前景,我有信心把这项事业一直做下去,希望有更多人能够参与进来,大家一起把面花产业做大做强。”孙建军说。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4年第39、40期(2024年9月27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