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 镌刻在巍巍太行上的红色精神
狼牙山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而今,这座奇山险峰却因五位壮士一跃而下的跳崖壮举,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英雄圣地。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与大队伍转移相反方向的狼牙山。在三面都是悬崖绝壁的狼牙山顶峰,他们眺望着群众和主力部队远去的方向,满是欣慰。面对敌人的进攻,他们昂首挺胸,纵身跳下深谷。
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史文帜执导,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作为形象化地反映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抵御外来侵略斗争的优秀文艺作品,这部影片上映后在培养人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堪称新中国文艺的红色经典。
河北,有着红色的底色。抗战时期,八路军在这里英勇奋战,建立了晋察冀、晋冀豫、冀热辽等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移驻西柏坡,掀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从冀东到冀南,从白洋淀到太行山,河北的红色印记无处不在,成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源头。
1941年9月,《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沈重深入战争前线,撰写了《狼牙山五壮士》一文。1958年,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上映。从此,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浴血抗战的军民楷模。如今,位于易县的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与峥嵘险峻的山势交相辉映,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红色圣殿。
曾经,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葛振林,这五位抗日勇士在太行山上,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而如今,巍巍太行将这段雄壮的历史,焕发成无数人精神涤荡的圣地。
《区小队》——战火中的青春蜕变
一个区小队、一群大学生,因为共同的抗日理想走到一起。他们冲突、挣扎、相互指责,却也因同一个目标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最终,随着战争的胜利,他们也在战火和牺牲中完成了人生的青春蜕变。
1942年冬,太行山东麓,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所属部队设伏把日军引入包围圈。在这场战斗中,刘大强受伤,回到了家乡河北曲阳风铃渡、刘家湾一带,担任区小队队长。由刘大强带领的区小队接到任务,负责掩护从北平来的大学生,从当地的矿石中就地取材,制造炸药,建立秘密兵工厂。农民出身的刘大强和北平大学生佟大川,两个抗日战争背景下的小人物的故事就此展开。
电视剧《区小队》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影视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远浍执导。2018年11月19日,《区小队》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播出后,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许多观众将其称为“抗战剧中的一股清流”。
电视剧《区小队》立足“小人物”视角。这些朴实卑微的“小人物”,有着太行山石的坚硬与粗粝,有着华北平原大地上草芥一般的隐忍与渴望。面对日本人的军刀和铁蹄,他们曾经如蝼蚁一般过活,却也在残酷现实面前奋起反抗,书写最耀眼的生命光彩。这些人物来自曲阳,这些故事发生在曲阳,让人不禁好奇,是什么样的大地哺育了如此可爱可敬的平民英雄?是挺拔俊秀的嘉禾山,还是那古朴庄重的北岳庙,抑或是那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的曲阳石雕?
曲阳县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太行山东麓,境域为半山区县,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曲阳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境内有千佛堂钓鱼台遗址、仰韶文化遗址、蔺相如墓和曾出土了国宝彩雕的王处直墓、黄石公祠、贾岛洞、莲花汪、狗塔坡、石虎夜光、滴水空悬、燕南奇胜、嘉山夕阳、济窦浮休、莲池月色、文峰塔影、香岩石钟等名胜古迹。看《区小队》,游曲阳,赏山水雄壮、品历史悠长。编剧杨淑乾提到,《区小队》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正在创作中,发生在燕赵大地的红色故事,仍在续写中……素材来源于河北广播电视台影视剧频道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4年第45期(2024年11月8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