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社区>看新闻>本报专访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出版

发布时间:2025-03-24 14:40:55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

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

国+社区新媒体 每天影响过亿人

       国+社区新媒体报道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文献丛书《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近期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3月15日,丛书出版研讨会在京举办,数十位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了该书在党史、文学史等领域的文献价值及研究价值,认为该丛书是对晋察冀根据地文艺资料第一次全面整理,为读者和学界提供了一份晋察冀文艺研究最基本的历史文献。




       据介绍,《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纂,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陈晋担任主编。丛书包括《〈晋察冀日报〉文艺文献全编》《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文艺文献全编》《〈晋察冀画报〉文艺文献全编》《晋察冀日报社人物志》《河北红色文艺作品选》,共5个系列57卷。全面辑录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党报党刊上刊登的诗歌、小说、戏剧、报告文学、散文、歌曲、版画等文艺作品,并系统梳理当时文艺活动的各类消息和报道,选编了大量河北红色文艺作品作为补充,完整勾勒出这些创作于战火之中的文艺作品的原貌。

       多位专家表示,丛书还原了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创作原貌,对深入挖掘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具有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将有力推动红色文艺文献的研究与传承。

还原革命文艺的历史场域

       “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收录各种文体的作品约6000余种,文艺史料2500余篇,这种文艺史料与文艺作品的配合整理,还原了革命文艺的历史场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晋察冀边区“燕赵诗社”于1943年1月15日在阜平县成立。由聂荣臻、宋劭文、刘奠基、张苏、于力、邓拓、吕正操等边区党政军领导发起,成仿吾、刘仁、田间、沙可夫等著名诗人、学者踊跃参加。我们从1943年2月5日的《晋察冀日报》可以找到《燕赵诗社成立经过》一文,对诗社“以燕赵之诗歌,做三军之鼓角”的缘起进行说明,文体庄重,文采斐然:“古来燕赵,豪杰所聚。慷慨壮歌,千秋景慕。方今板荡山河,寇氛未消。黎明前夜,困难犹殷。有志之士,奋起如云。边区民主,谠议宏开……”诗社有力地激发和鼓舞了边区广大军民的爱国参政热情和团结抗敌斗志。

       1941年6月25日的《晋察冀日报》中的《晋察冀艺术》副刊第17期刊发了《“艺术创作运动”发起书》:“同志们:我们的新的艺术节立刻就要来到了!在这个艺术节的前夜:我们发起了‘艺术创作运动’……勇敢地踏进这个运动吧。正视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把握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新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完成民族新形式的作品。勇敢地踏进这个运动吧。——不要以为自己‘不沾’,停止了勇气。那些对人类、对社会有贡献的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没有不是在英勇的、艰苦的、不断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段呼吁既有理论高度,语言又很接地气,特别是一个方言词——“不沾”,让人仿佛置身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感受燕赵儿女火热的创作激情。

语言通俗平实 富有生活气息

       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真实地反映了华北人民火热的战斗与生产生活。很多作者本身就是农民、战士或基层工作者,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和熟悉的人和事,通过小说、戏剧、诗歌、报告文学、歌曲、绘画、舞蹈等文艺样式记录下来,语言通俗平实,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比如在剧本《王大妈参选》中,王大妈有段快板是这样的:“这年头,大改变,奇奇怪怪都出现;自从来了八路军,生活倒是改了善。唉!就是年青的儿媳妇太捣蛋,不是参加妇联会,就是参加识字班;整天拿着个识字本嘟嘟囔囔把字念。我的儿子不在家,她这里,东街西街满处串;要是有了长和短,叫我怎么办!天到这般晚,还不见她回家转来回家转!”

       正因为婆婆对自己的行为不理解,儿媳妇准备回家宣传识字班时有点犯怵,凤姑娘打趣她:“瞧你害怕劲,八路军没来的时候,挨打挨骂受婆婆的气,那好像是应该的。现在咱们妇女解放了,也翻了身了,她要再打你,你应该跟她说理,凭什么怕她?”媳妇回嘴:“敢是你不怕,你甭嘴尖,明儿个把你嫁给个厉害婆婆,看你还说嘴不!”这些语言原汁原味,让人读来耳目一新。就像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穆青所说,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刻透出鲜味来。

以人民为中心 具有华北地域特性

       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归根结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无论是题材、语言还是风格,在体现革命大众文艺共性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华北地域特性。

       《晋察冀画报》第2期刊发了诗歌《白洋淀》:“当剧烈的风暴呼旋于白洋淀的时候,农民们说:庄稼不能种了;渔夫们说:是拼死活的关头了;饲鸭者说:跟鬼子们拼吧;打雁人说:合伙儿干吧;我有美丽的雁翎,就拿它做我们的记号吧!”

       《晋察冀画报》第4期刊发了《爆炸英雄李勇》(河北阜平县人)。李勇本是个二十三岁的农村青年,与爹一起辛勤耕作养活一大家人。鬼子大“扫荡”的时候,一个大风沙的夜晚,李勇得到了爹被鬼子刺死的噩耗。“他饿着肚子来回地奔跑着,眼睛血红,上了火,病倒了,躺在山坡上,不能动”,最终只找到了爹的衣服、头发、鞋子和骨头,尸体全化了。1941年冬天,他被村里选为自卫队中队长,成了全区的第一个好射手。为了给爹报仇,他四处寻找鬼子的讯息。终于,他用机智和勇敢重创了敌人:“五丈湾的地雷炸死了八个鬼子,炸伤了二十五个。用枪打死了一个日本小队长,打伤了两个。死了的鬼子,有装进麻袋里的,有绑在驮子上的……”文章曲折动人,结尾大快人心,生动地塑造了一位爆炸英雄的光辉形象。

       让我们翻开这部近六十卷的皇皇巨著,在红色经典作品中感受燕赵儿女昔日的战斗与生产生活,并从中汲取砥砺前行的不竭力量!



推荐阅读

天天JIA+(4月23日周三)5.7%!河北首季“开门红”;欢迎秦皇岛舰“回家”

2025-04-23

新“出差三人组”亮相!神二十乘组简历来了

2025-04-23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定档5月1日 曾毅把最炫民族风吹进电影院

2025-04-23

东焦街道永泰中街社区:公益筛查进社区,健康服务零距离

2025-04-23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