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发霉橘子的走红,源于一则社会新闻的“演绎式传播”。去年浙江德清邓女士的苹果长出罕见菌菇,被中科院研究员求购的温情故事,被部分网民异化为“发霉物品=科研珍品”的荒诞逻辑。在二手平台上,卖家以“生物实验材料”为名,将普通变质橘子包装成“科研神器”,甚至虚构“可培养青霉素”等伪科学话术。这种对科学的戏谑化消费,本质上是利用公众对科研的好奇心与信息差牟利。
然而,真正的科研实验绝非儿戏。医学专家陈小兵指出,发霉橘子来源不明、霉菌种类未检测,可能含致病菌或污染物,实验结果不可靠且存在健康风险。微生物学家周丽伟更直言,实验室通常使用人工配制的无菌培养基,而非自然霉变的橘子。那些高价购入橘子的“实验爱好者”,实则是被流量裹挟的“科学小白”。部分卖家坦言,挂出此类商品仅为引流,吸引用户关注其主页其他商品。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自媒体借机编造“发霉橘子科研价值高”的谣言,进一步放大公众误解。当科学被利用成流量工具,不仅损害了科研的严肃性,更可能误导公众忽视发霉食物的健康风险。北京工商大学侯殿志提醒,霉菌孢子可引发呼吸道过敏甚至肺部感染,免疫力低下者尤其危险。
回望邓女士的苹果事件,科研人员对自然样本的尊重与善意,与当下发霉橘子的炒作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科学与生活的温情碰撞,后者则是流量驱动的荒诞闹剧。这种认知反差揭示了三个层面的问题:1.公众对实验材料的规范流程缺乏了解,误将“自然霉变”等同于“科研样本”;2.对霉菌致病性(如黄曲霉毒素的致癌性)的漠视,暴露了健康教育的短板;3.在“流量至上”语境下,稀缺性被异化为“价格标尺”,科学价值让位于猎奇心理。要终结这场闹剧,也需从三方面着手:1.强化科普教育;2.压实平台责任,建立商品审核机制,避免算法助长“猎奇经济”;3.鼓励正规科研机构与公众合作(如邓女士案例),将科学探索纳入社会协作网络。
发霉橘子的高价售卖,本质是流量时代科学伦理失守的缩影。当“发霉”成为流量密码,我们更需警惕:在追求眼球效应的狂欢中,不要让真正的科学探索沦为戏谑的背景板。商谈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13期(2025年3月28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