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 章莹
频繁眨眼、耸肩、清嗓子……这些“小动作”可能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抽动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性疾病,全球儿童患病率约5%-20%,我国约有200万患儿。然而,超半数患者因被误认为“调皮”或“坏习惯”而延误干预。识别症状背后的真相,是帮助孩子挣脱“失控”魔咒的第一步。
抽动障碍:大脑信号错乱的“交响乐”
抽动障碍的核心特征是不自主、反复、快速的肌肉抽动或发声,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两大类:
1、运动抽动 简单抽动:眨眼、挑眉、耸肩、甩手。复杂抽动:跳跃、拍打自己、模仿他人动作。
2、发声抽动 简单发声:清喉、咳嗽、吸鼻。复杂发声:重复词语(如“哦哦哦”)、秽语(约10%患者)。
关键区别:非自愿性:患者无法控制抽动,紧张时加重,入睡后消失。
场景泛化:抽动行为在多个环境(家庭、学校)持续存在。
功能损害:因抽动导致注意力分散、社交回避或自卑心理。
破除5大误解:抽动≠坏习惯
误解1:“孩子就是调皮,骂一顿就好了” 真相:抽动是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失衡导致,责骂可能加重焦虑,使抽动更频繁。
误解2:“长大自然就好了,不用治” 真相:仅10%-20%患儿症状会自行缓解,多数可能持续至成年,甚至合并共病。
误解3:“抽动会影响智力” 真相:抽动本身不损害认知,但注意力分散可能导致学习困难,及时干预可改善预后。
误解4:“模仿他人动作就是抽动” 真相: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复杂抽动可能看似模仿,但行为无明确目的且不可控。
误解5:“中医推拿/针灸能根治抽动” 真相:目前无特效疗法,行为疗法(如习惯逆转训练)和药物是主要干预手段,需专业评估后使用。
何时需要紧急就医
首次出现复杂抽动(如频繁抽动、发声,影响日常生活)。若孩子出现文中提及症状,建议前往儿童神经科或精神科评估。
共病症状:注意力缺陷、强迫行为或自残倾向。
心理危机:因抽动产生严重抑郁或自杀念头。
抽动障碍不是性格缺陷,而是大脑需要“重新调音”。早期识别与科学干预,如同为失控的神经回路装上“滤波器”——让不自主的动作逐渐平息,让孩子的天赋不再被误解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