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社区>看新闻>本报专访
身体“小动作”停不下来?警惕抽动障碍

发布时间:2025-04-08 14:18:24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

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

国+社区新媒体 每天影响过亿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  章莹

       频繁眨眼、耸肩、清嗓子……这些“小动作”可能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抽动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性疾病,全球儿童患病率约5%-20%,我国约有200万患儿。然而,超半数患者因被误认为“调皮”或“坏习惯”而延误干预。识别症状背后的真相,是帮助孩子挣脱“失控”魔咒的第一步。

抽动障碍:大脑信号错乱的“交响乐”

       抽动障碍的核心特征是不自主、反复、快速的肌肉抽动或发声,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两大类:

       1、运动抽动 简单抽动:眨眼、挑眉、耸肩、甩手。复杂抽动:跳跃、拍打自己、模仿他人动作。

       2、发声抽动 简单发声:清喉、咳嗽、吸鼻。复杂发声:重复词语(如“哦哦哦”)、秽语(约10%患者)。

       关键区别:非自愿性:患者无法控制抽动,紧张时加重,入睡后消失。

       场景泛化:抽动行为在多个环境(家庭、学校)持续存在。

       功能损害:因抽动导致注意力分散、社交回避或自卑心理。

破除5大误解:抽动≠坏习惯

       误解1:“孩子就是调皮,骂一顿就好了” 真相:抽动是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失衡导致,责骂可能加重焦虑,使抽动更频繁。

       误解2:“长大自然就好了,不用治”   真相:仅10%-20%患儿症状会自行缓解,多数可能持续至成年,甚至合并共病。

       误解3:“抽动会影响智力” 真相:抽动本身不损害认知,但注意力分散可能导致学习困难,及时干预可改善预后。

       误解4:“模仿他人动作就是抽动” 真相: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复杂抽动可能看似模仿,但行为无明确目的且不可控。

       误解5:“中医推拿/针灸能根治抽动” 真相:目前无特效疗法,行为疗法(如习惯逆转训练)和药物是主要干预手段,需专业评估后使用。

何时需要紧急就医

       首次出现复杂抽动(如频繁抽动、发声,影响日常生活)。若孩子出现文中提及症状,建议前往儿童神经科或精神科评估。

       共病症状:注意力缺陷、强迫行为或自残倾向。

       心理危机:因抽动产生严重抑郁或自杀念头。

抽动障碍不是性格缺陷,而是大脑需要“重新调音”。早期识别与科学干预,如同为失控的神经回路装上“滤波器”——让不自主的动作逐渐平息,让孩子的天赋不再被误解掩盖。



推荐阅读

天天JIA+(4月18日周五)河北大范围降雨将上线;2025石家庄摇滚音乐演出季即将启动

2025-04-18

2025河北春季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启动 六大主题游催热河北春游市场

2025-04-18

河北卫视正在热播——《大决战》:史诗巨作致敬人民英雄

2025-04-18

西苑街道新合街社区开展“石宫学堂职工体重管理年——健身气功八段锦”活动

2025-04-18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