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安新县生态环境局环境监测站的站长,刘冬梅自1993年投身环保事业以来,已经在基层环保一线坚守了31年。她先后负责环境管理、执法、宣教、监测等工作,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环保事业。雄安新区设立后,她勇挑重担负责安新县境内近300平方公里白洋淀水域的水质监测任务。她手把手教同事掌握监测程序,每一个点位都要严格对照标准仔细核对,确保严密、精准。急难险重任务,她都奋不顾身、冲锋在前,也因此成了大家口中的“环保铁娘子”。2020年,刘冬梅被中国环境报社、中国环境网评为“2020年度最美基层环保人”。
坚守一线,把青春献给环保事业
刘冬梅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投入工作。2014年担任监测站站长以来,她带领团队完成了大量水质采样与监测任务。雄安新区成立后,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成为重中之重。按照规定,8个国控点及周边34个点位需每周两次定期采样监测。无论天气如何,刘冬梅都坚持按时完成任务。
应对全天候,采样检测两手硬
夏季酷暑蚊虫叮咬,冬季冰面取水手冻得发麻长满冻疮,这些艰苦条件对刘冬梅来说已是常态。汛期和半冰半水期采集水样更是充满风险。她练就了观察冰的颜色判断厚度的能力,并随身携带长竹竿以防万一。每次采样,她都要在冰面上徒步几公里,确保安全到达采样点并准确取样。实验室操作是技术活儿,刘冬梅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水样从淀区采回后,需进行总磷测定等复杂流程。直到2021年,随着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见证白洋淀的生态之变
每个监测点位每周两次采样监测,发现异常则加大检测密度。刘冬梅强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她严格遵循国家标准规范进行采样和实验室操作。由于她的严谨态度,监测站为白洋淀生态治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在她的带领下,团队不仅提升了业务能力,还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白洋淀及其上游河流水质全部达到三类及以上标准。2022至2024年间,白洋淀持续保持这一标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首次出现在白洋淀并成功育雏,证明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有目共睹的,连鸟儿都用翅膀投票。”说起这些,刘冬梅眼神中充满了骄傲。
30多年来,刘冬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不让一滴污水流进白洋淀”的承诺,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她坚信,“未来之城”的“华北明珠”会越来越清澈亮丽。
李海玲:用仁心架起京津冀“生命连廊”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燕达医院从一个门可罗雀、设备闲置的医院,发展成为拥有188名北京专家长期出诊、各专业重点专家300余人、每月接待北京医保患者2.48万余人次的现代化医疗机构。这一转变离不开河北燕达医院院长、燕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海玲的领导和努力。
从困境到重生
2014年前,河北燕达医院面临高达70%的空置率,先进诊疗设备无人问津。李海玲上任后,意识到要实现医院的发展,必须建立强大的团队并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她利用工作之余前往清华大学进修学习,并主动与京津地区的大医院合作,最终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达成合作协议。
2014年5月,河北燕达医院与北京朝阳医院签署为期20年的合作共建协议,在医疗管理、质量控制及诊疗能力等方面实现了同质化。北京朝阳医院派出专家团队长期驻扎,帮助提升医院的整体水平。
为解决数十万居住在河北的北京参保人的就医难题,李海玲推动医院成为京冀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单位,大大方便了跨区域就医的患者。如今,河北燕达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李海玲表示:“以前不敢收的病人敢收了,不能治的病能治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的诊疗服务。”
医疗与养老结合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李海玲提出了“医养结合”的发展理念。依托河北燕达医院的医疗资源,她创立了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医、养、康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目前,该中心已入住7000余人,其中95%以上为京津籍老人。
李海玲经常深入病房和养护中心,叮嘱医护人员要用心做好服务,让每一位老人都能过上安心、舒心的晚年生活。
不断追求进步
尽管河北燕达医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李海玲始终没有停下改革的脚步。她提出“双向流动”的理念,既吸引外部专家来院指导,也鼓励本地医生外出进修学习。每年选派优秀医护人员前往国内知名三甲医院深造,并邀请京津专家定期来院带教。
此外,她注重加强医院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患者满意度。例如,推出“一站式”就诊服务,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设立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团队,为复杂病例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面对未来,李海玲充满信心:“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进入新十年,我们的事业也进入了新阶段。用心守护百姓健康,要求我们不能满足现状,我们一直在改革的路上。”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15期(2025年4月1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