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故事:关照小人物的生存与成长。无名小妖也想取经成佛?《浪浪山小妖怪》将镜头对准那些从未被详细书写的四只“无名小妖”,他们怀揣着“取经成佛”这个对他们来说荒诞又热血的梦想,踏上从“小透明”逆袭成为自己人生“主角”的爆笑旅程。在轻松幽默的基调中,影片自然融入亲情、友情、成长与梦想等社会议题,刻画小人物的自我追寻与蜕变。正如总制片人李早所言:“我们不必都是英雄,但依然可以在自己的轨道上活出意义。”
人物塑造:以“拙”为美,于平凡中见真实。影片中,社恐又胆小的猩猩怪假冒齐天大圣、假扮猪八戒的小猪妖反而成了队伍的主心骨、话痨的黄鼠狼精担起了沙僧的角色、在保守和追梦之间反复横跳的蛤蟆精演起了唐僧。这四个修行不高的小妖怪,凑成一支“草根”取经小队,一路上笑料百出、险象环生。生活化的细节让角色更显真实。影片中,猪妈妈见小猪妖的葫芦是空的,嗔怪“你根本就不爱喝水”,还督促“一天至少四壶水”……这些琐碎牵挂,让小妖们跳出“妖怪”的标签,成为有血有肉的“身边人”。
国风盛宴:笔墨入镜,让东方美学流动起来。影片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视觉上堪称一场国风盛宴。全片由1800多组镜头、2000多张场景图组成,600多人的团队共同完成。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意境与电影镜头的光影空间感完美融合:水墨氤氲的山川云气在银幕上自然舒展,工笔勾勒的角色衣纹在光影间清晰可辨,就连小妖们走过的石板路,都带着写意笔触的颗粒感。每一帧画面都是流动的东方美学画卷,比如“浪浪山晨雾”场景,淡墨晕染的雾气随镜头推移渐浓渐淡,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湿润的山风,让观众在奇幻剧情中,沉浸式感受国风之美。
传承文化:让传统融入血脉,而非贴标签。“传统文化不是贴标签,而是要融入血脉。”李早的这句话,道出了影片对文化传承的理解。《浪浪山小妖怪》更深层的文化传承,在于对“小人物精神”的诠释。影片中的小妖们没有通天法力,却带着“不认输”的韧劲:被大王欺压却坚持善良,明知取经是幻想仍不愿放弃。这种“平凡中见坚韧”的品格,与传统文化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一脉相承,是对“生生不息”东方哲学的当代注解。正如主创所说:“这些角色不是遥远的传说,就是生活在身边的张三李四,他们的故事里,藏着中国人骨子里的劲儿。”
从关照小人物的叙事,到以“拙”为美的塑造,从笔墨流淌的国风盛宴,到融入血脉的文化传承,《浪浪山小妖怪》用一部动画电影证明:经典IP的生命力,在于对当下生活的真诚回应;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与当代人的情感共鸣。当小猪妖们背着行囊继续西行,屏幕外的我们也仿佛看到了自己——在各自的“浪浪山”里,笨拙却坚定地前行,活成自己的光。张惠菊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32期(2025年8月8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