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社区>看新闻>报上说了
GDB评论|胖东来招聘刑释人员,一次值得珍视的社会善意实验

发布时间:2025-08-15 12:18:28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

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

国+社区新媒体 每天影响过亿人

       8月10日,胖东来发布《关于招聘刑释人员的说明》,宣布将面向中轻度犯罪的刑释人员开放就业岗位,并强调“人无完人,都犯过错”,创始人于东来更在视频中呼吁社会减少歧视,给予改过自新者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这一举措迅速引发舆论热议,有人为之点赞,也有人质疑其“博眼球”“制造风险”,甚至要求对刑释人员“特殊管理”。然而,从社会公平、人性关怀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胖东来的尝试不仅不该被非议,反而值得尊重与鼓励——这是一次充满善意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也是一场亟需社会共同参与的文明进步实验。

       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刑罚的终极目的,从来不是单纯的惩罚,而是教育、改造与回归。一个人服刑期满,法律意义上的惩罚已经终结,他重新成为合法公民,理应享有平等的就业权与社会尊严。然而,在现实中,刑释人员往往面临“二次惩罚”——社会的冷漠、一些企业的拒斥等。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与公共安全的潜在隐患。

       胖东来的做法,正是试图消除这一隐患。他们并非无视风险,而是明确限定招聘范围为“中轻度犯罪”的刑释人员,排除暴力、性侵、职务犯罪等高风险类别,并强调在招聘、管理、培训等环节逐步探索、审慎推进。这种“先试点、再优化”的务实态度,体现的不是冲动,而是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性担当。

       然而,一些质疑声却暴露出社会深层的偏见与恐惧。有观点认为,应将刑释人员安排在“特殊岗位”,与其他员工隔离,以防“闹矛盾”或“影响消费者”。这种建议看似“稳妥”,实则是一种制度化的歧视。一旦贴上“刑释人员”的标签,个体便被永久归类,失去作为“普通人”的资格。这不仅违背隐私保护原则,也违背了“去标签化”的社会融合理念。真正的包容,不是施舍,而是平等地给予机会,让个体通过劳动重建尊严。

       当然,我们也应理性看待这一举措的边界。招聘刑释人员并不意味着无原则“放行”。法律明确禁止某些行业录用有特定犯罪记录的人员,如教师、公务员、金融从业者等,这是基于公共利益与职业伦理的必要限制。胖东来并未突破这一底线,其招聘范围限定在普通服务岗位,既符合法律规定,也兼顾社会接受度。

       企业单方面的善意固然可贵,但若缺乏社会协同与公众理解,终究难以持久。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在于它如何对待强者,而在于它如何对待曾经跌倒的人。胖东来招聘刑释人员,不是“慈善表演”,而是一次对“人皆可救赎”信念的践行。它提醒我们:宽容不是软弱,而是力量;接纳不是冒险,而是希望。我们不该用偏见去惩罚一个已经为错误付出代价的人,而应以理性与善意,共同托起他们重新站立的勇气。王朝刚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33期(2025年8月15日出版)


推荐阅读

天天JIA+(8月31日周日)个人消费贷“国补”即将开启;河北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

2025-08-31

河北省32家企业入围“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2025-08-31

纸短情长,山河为证 ,《山河赤子》带你穿越80年的热血记忆!

2025-08-31

尖岭小区社区:织密防骗网 守好居民钱袋子

2025-08-31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