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社区新媒体报道(河北广播电视报记者 何静) 电波里,她是快言快语的脱口秀主持人,用机敏拆解新闻、用幽默串联互动;生活中,她是会为秋风驻足、为小生灵心软的普通人,朋友圈里满是“不究意义”的松弛。河北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月色,似乎总能在不同角色里找到自在的节奏——从记者延伸到主持,从广播跨界演舞台剧,她的故事里没有刻意的“破圈”,只有跟着心意往前的坦然。
从记者到主持人:一场“侠气”的转型
2011年,当新闻演绎脱口秀还是个新鲜概念时,月色已经在这条道路上摸索。彼时的她还是个科班出身的记者,跑新闻、写稿件是日常,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坐在直播间里侃侃而谈。“那时候台里让大家写策划,可能我的想法比较跳脱,领导觉得‘这姑娘不光声音还行,脑子也挺活’,就把我调到了主持岗。”这场转型看似偶然,却藏着必然——她骨子里的表达欲和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早已为跨界埋下伏笔。
月色说,《新石门客栈》节目最初的灵感来自《武林外传》。“就想做一档有侠气的新闻脱口秀,不那么端着,像江湖儿女聊天一样,把新闻说活。”但从零开始的挑战显而易见:人员调配、片花设计、风格定位,每一步都要磨合。最有意思的是“月色”这个名字的由来。“当时搭档叫禾岩,大家一合计,‘她叫禾岩,你就叫月色吧,合起来正好是和颜悦色’。”这个随性的决定,意外成了节目最鲜活的标签,后来衍生出“月掌柜”“小强”等角色,让新闻播报成了一场充满烟火气的“江湖对话”。
如今主持的《月色来了》是一档娱乐脱口秀,和当年的新闻脱口秀相比,多了几分轻松随性。“这档节目就像朋友聊天,所有的火花都来自听众。我们没见过面,却像认识了很久的朋友。”月色直言,未来不想把节目做得太复杂,就想保持这种松弛感,像傍晚在胡同里和邻居聊天一样,自在就好。
快言快语的背后:怕吵架的“话痨”
听众总说月色“快言快语、风格犀利”,仿佛天生就该吃主持这碗饭。她笑着揭秘:“我小时候是被老师安排在讲桌旁边坐的那种孩子,话多到让人头疼。”这种刻在骨子里的表达欲,让她在电波中如鱼得水,但生活里的她却完全是另一个模样。“大家总觉得我反应快,吵架肯定没输过,其实我特别怕冲突,看到有人发生争执就想哭。”
这种反差恰恰成了她的特色。在节目里,她能用三言两语点透新闻本质,犀利中带着温度;生活中,她更愿意做个倾听者。“主持风格不是刻意练出来的,就像说话快,是因为脑子里的想法冒得比嘴还快。”她从不刻意追求犀利,只希望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新闻也好,娱乐也罢,真诚比技巧更重要。”
跨界舞台:头套掉了?那就笑着接一句
除了广播,月色的跨界清单长得惊人:新媒体运营、活动策划、舞台剧表演……2013年,她和团队排演舞台剧《唐朝有流星雨》,一人分饰白素贞、冯程程、潘金莲等4个角色,跨度之大让导演都捏把汗。“我是执行能力强,但统筹不行,全靠搭档小强老师带着我们往前冲。”
首演那天的意外,成了她难忘的记忆。“演潘金莲的时候,头套没固定牢,说着说着‘啪’就掉了。”她脱口而出:“哎呀,好尴尬呀!”这句即兴的话反而引爆全场,成为笑点。“导演后来复盘说,所有笑点都在他意料之外。”在月色看来,跨界的乐趣就在于打破边界:“广播是用声音构建世界,舞台剧是用肢体和表情传递情绪,看似不同,其实都是和观众对话。”
生活的松弛感:认真做事,不究意义
翻看月色的朋友圈,像在看一本生活随笔:踢到小刺猬后的愧疚,秋日落叶的氛围感,偶尔冒出的“逢人不说人间事”的感慨。有人羡慕她“把日子过成了有声有色的诗”,她却坦言:“那是我想成为的样子,其实也会焦虑。”
她的“松弛感”秘诀很简单:“别总琢磨生活的意义,就认真做眼前的事。”给花浇水,给猫梳毛,写稿时专注写稿,散步时好好看云。“节目里的我是一部分,生活里的我也是一部分,不用逼着自己时刻精彩。”
从新闻脱口秀到娱乐广播,从直播间到舞台剧,月色始终在变,又好像从未改变。她用声音搭建桥梁,用真诚连接听众,在喧嚣的世界里,既保持着冲锋陷阵的勇气,也留着一份抬头看云的温柔。就像她的名字,月色不耀眼,却总能照亮角落,让每个听到她声音的人,都能感受到一份踏实的温暖。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35期(2025年8月29日出版)